小学二年级语文《采莲曲》原文、教案及教学
反思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采莲曲》原文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解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一裁:像是用同一颜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译文:
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识别,听到歌声才觉察池中有人来采莲。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采莲曲》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莲、罗、裁”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舒适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熟悉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重点。
2、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舒适之美是难点。
教学预备:生字、词语卡片、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题明意。
1、猜谜:“一个小姑娘,住在水池塘,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提醒谜底荷花,问:荷花还叫什么?相机指导认读:芙蓉、莲
3、莲花的叶子叫做什么?(引出荷叶)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荷叶呢?
4、师:孩子们,每到春末夏初之际,荷塘里,荷叶绿了;到了盛夏季节,荷花红了,一个个粉嫩的莲蓬露出了它们的小脑袋。等莲蓬成熟后,采莲姑娘们就会穿着美丽的裙子,摇着小船,来到荷塘采摘莲蓬。那奇妙
的景象让唐代诗人王昌龄都沉醉了,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这首《采莲曲》(板
书课题)。你们看,这个新朋友“莲”,头上戴着一顶大草帽呢?聪慧的孩子想一想,“莲”为什么要戴上草帽儿?(指名说)
采莲指的就是采莲蓬。炎炎夏日到青青池塘去采莲,感觉怎么样?(指名说)带着我们的感觉读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两遍,留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
3、认读生字:罗、裁
4、熟悉多音字:觉
5、谁能把整首诗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指名读,生评价)
6、其实,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还要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师范读)谁能像教师这样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三、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师:真是一曲悦耳的采莲曲呀!读着这奇妙的采莲曲,你仿佛可到了怎样的一幅采莲图呢?(生自由读,读后指名沟通)
(一)看图入境
①是啊,多么迷人的荷塘!(出示课件荷塘图)碧绿的茶叶层层叠叠,粉红的荷花星星点点。动听的歌声飘飘悠悠,(放歌曲《江南》)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站在荷塘边的诗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指名说)
②引导思索:为什么只闻歌不见人?
③品读“闻歌始觉有人来”。
预设:
大诗人王昌龄也是听到歌声才知道荷塘里还藏着人的,(出示诗句“闻歌始觉有人来”)来,读来你们共同的感受来!(生读)
原来满眼是荷叶荷花,突然你听到了歌声,读——(指读诗句)
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大家读读整首诗,顺着诗句缘由吧!
(二)沟通“闻歌始觉有人来”的缘由,依据学情分版块品读诗句。
1、学习一、二行古诗
A、品读“荷叶罗裙一裁”
①为什么只听见歌声,却看不见采莲姑娘?你从诗中哪一句读出来的?(指名说并相机板书:荷叶、罗裙)
②指名读第一行诗,相机解释“罗裙”。
③猜谜“十把小剪刀,剪掉衣服角。”学习“裁”字的字形。
④师范读第一行诗,同学们边听边想:你的眼前消失了什么画面?(指名说)
⑤荷叶碧绿碧绿的,姑娘的罗裙翠绿翠绿的,绿得那么轻爽,绿得那么醉人,谁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莲的古诗⑥闭上眼睛,教师带你们到荷塘去看看美景吧。睁开眼睛,看到这么多的绿,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指名说,小组读)
⑦男女生比一比,看谁把罗裙和荷叶读得一样绿!
⑧荷叶是绿的,罗裙是绿的,就像是同一块绿布上裁下来的,真是——(齐读第一行诗)
B、品读“芙蓉向脸两边开”
①哦,看不见姑娘们是由于荷叶罗裙一裁呀!再读诗句想想还有什么缘由让我们看不见姑娘们?(指名说)你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出示诗句;板:芙蓉脸)
②想象拓境:
娇艳的芙蓉花,你为什么要向着采莲姑娘的脸儿开呢?(指名说)你就是一朵盛开在采莲姑娘脸旁的小荷花,读出你的美来!(指名读)你就是在粉红荷花间开放笑脸的采莲姑娘,来,边读边配上动作,和小荷花比比美!
③粉红的荷花朝着粉红的脸儿开放,粉红的笑脸开放在粉红的荷花间,真是花美,人更美,我们一起美美的读。(齐读)
④教师已经观察了那个画面,荷叶和姑娘穿的罗裙是绿的,分不清哪是荷叶,哪是姑娘的罗裙,采莲姑娘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