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时期的内迁到交大西迁
——兼论中国大学精神
陈立珍
(福建省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0)
摘要:上个世纪50年代,交大为了适应中国发展西部工业的需要,使我国高等教育布局更为合理,从上海举校西迁至西安,自此成为了西安的一所重点高校,从上海交大变为了西安交大,这一事件中,形成了较多极具时代意义的西迁精神,如无私奉献以及艰苦创业等。现如今,该精神得以大力弘扬,已是我国高校师生学习并践行的大学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而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史上也曾有过一次西迁。本文拟从历史背景和精神实质入手,分析两次高校西迁所体现的中国大学精神,并探讨其对当下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交通大学;西迁;大学精神
1955年至1959年,发生了一个较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交大西迁,此次西迁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新中国将高校教育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积极进行改办工科工作,但实力较强的工科大学仅有三所,交大就是其中的一所,与其他两所相比,交大教授最多,因此最终选择了交大。这次西迁事件其实并不是我国唯一
的一次高校迁移事件[1],早在30年代时,我国大学也发生了一次西迁,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国家元气以及教育文化命脉,并且通过这一次的西迁,我国大学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对于这两次西迁而言,虽然存在不同的目的,但同样具备深远的时代意义,在不同的时空里体现出了我国高校的家国情怀,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民族精神。
1 抗战时期的内迁
1.1 抗战时期内迁的历史背景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部分国土相继沦陷的情况下为保存“读书种子”,当时战区大学纷纷内迁。
七七事变发生后,南开、清华、北大向湖南常常进行转移,在长沙地区组成了临时性的大学,开展临时教学活动。随后在第二年的四月份,该临时学校进行了再次转移,最终达到昆明,命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发挥着育人功能。
在一九三六年的六月一号,中共中央为对将要发生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在瓦窑堡地区创办了红军大学[2],次年的一月份,这所大学被迁至延安,新中国成立后又被迁至北京,其总共经历了三次命名,第一次是成立时的红军大学,第二次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次是国防大学,这一命名沿用至今。
北洋工学院、北平师范大学以及北平大学被迁至西安,共同形成了西安临时大学。在一九三八年的春天,这所大学被迁至汉中,并赋予了新的命名——西北联合大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最终该大学被撤销,同时分别建立了五所独立的院校,分别担任不同类型的教育职责。
一九三八年的十月份,中山大学迁至云南澂江,随后又发生了三次迁移,第一次是在一九四零年,迁到了澂江乐昌县坪石镇,第二次是在一九四五年的一月份,该学院分成了三所分校,分别迁到了不同的地区。第三次是在同年的八月,迁回至原处。
一九三八至一九四六年,国立武汉大学迁至乐山,进行了时间较长的异地教学。
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厦门大学向长汀进行了内迁,在八年的发展中,厦门大学获得了较多美誉,创造出了良好的自身形象,现已成为有名的教育学府。
一九三七年,陈嘉庚生意失败,资财均被亏损殆尽,无力经营厦门大学,于是将这所学校献给了国家[3]。随后国家将这所私立大学变为了国立大学,并任命萨本栋为校长。随后,没过多长时间,战火就燃烧到了祖国东南沿海,厦门大学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面对战火威胁,厦门大学在同年的12月24日,进行了内迁,到了福建地区的山城长汀。那一阶段,长汀地区并不具备较为便捷的交通条件,与厦门相距超过了八百公里,并且两地之间还存在关山阻隔,迁移过程真可谓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厦大三百余名教职员工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走了整整23天才到达长汀。并于1938年1月17日在长汀复课。
所有图书、仪器设备也在1938年厦门沦陷之前移出。厦大因此成为当时粤汉铁路线以东仅有的的国立大学,也是最逼近战区的国立大学,撑起了中华民族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
当厦大人抵达长汀时[4],那里条件极其恶劣,经费紧张。为确保教学活动可以顺利开展,萨本栋校长以身作则实施减薪,校长只领取35%的工资,教授领取60%的工资;副教授以及相关讲师领取75%的工资,仅仅收取学生每月十元的伙食费。在长汀地区共经历了八年办学时间,这一过程中,厦门大学克服重重困难,发挥出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较为艰辛的环境中,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正因为厦门大学坚强的度过了这一艰难时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并且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成为了夏大人奋勇上前、不惧困难的动力所在。
2 交大的西迁
2.1 西迁经过
在一九五五年的四月份,我国中央部门作出一项决定,即将上海地区的交大迁至西安。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我国工业建设、教育布局以及文化发展进行重新的调整,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的交通大学,就这样响应国家召唤,从原本经济发展较快的上海迁至了发展相对落后的西安,并深深扎根于此。这次迁校活动,已经不仅是简单的迁校活动,其中还蕴含着交大人的家国情怀及使命担当[5]。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场景,交大人带着美好的希望与憧憬,坐在去往西安的列车
上纵情高歌,积极投身于西部建设中,一心奔向西部开发中,奉献自身。前去西安的人员种类较多,教育方面包括教授、教育家、讲师、技术员、助教,生活方面包括较多的后勤服务人员,如炊事员、化工以及理发师等,还有一些工人。交大西迁中,交大人明确目标后一直向前,为国家西部建设贡献出了自身的光和热。
交大西迁这一时期,西安地区还未得到良好的发展,相对而言条件较为艰苦,交通不便、电话未接通、常出现断水断电问题。刚开始建校时,校园中的草地上,会经常有小动物乱跑,有时还会听到狼的叫声。教室条件简陋,冬天时只能用小炉子保证教室温度不会太冷,需要去工地接洗脸水等等,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没有任何人发出抱怨,人人充满干劲。教师们刚到西安时,并没有想着休息一下,而是立即为开学做准备。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交大在九月份正式开学,各项教学活动均顺利开展。并没有由于迁校而延迟开学,也并没有耽误任何课程的正常进行,更没有改变原定的教学及实验计划,几乎不可能的事,却在那个并不发达、条件不佳的年代实现了。每位教师均秉承着严谨治学的态度,将教学放在了第一位,体现出了交大人对自身工作及国家的热爱。
离开故乡,扎根黄土地,献身大西北,老一辈交大人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发展鞠躬尽瘁,辛苦奉献。正因如此的全心全意付出,即便经历了风风雨雨,交大仍创造出了较多的科研成果[6]。此外,交大的成功更是广大广大西迁者发扬优良传统、不断求新的精神信念。交大西迁过程中,最为珍贵的就是,即便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交大人依然秉承着自身坚定的信念,迎难而上,做好迁校、建校中的各个工
作,共同拼搏,尽到了自身最大的努力。交大的西迁是我国高教史上一件极具影响力的大事记。也正是在交大西迁的促进下,为西部教育事业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动力。后来交通大学分两部设立统一管理,再到后来独立分开,也就有了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两所交通大学。迄今为止,西迁已过60余年,然而留下来的西迁精神却历久弥新。
2.2 西迁精神
中国著名大学1956年上海交大向西安迁移中,形成了“西迁精神”,它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存在,对现今教育事业影响深远。2005年12月6日,“西迁精神”被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在2017年,西安的交大党委会,将每年9月10日教师节定为了“交通大学西迁纪念日”。同年的十一月末。西安交大几位教授向习近平总书记置信,汇报了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提供,同时还对弘扬奉献报国精神提出了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收到信后,在百忙之中专门回复。2017年的12月16日下午,胡和平来到西安交大对总书记的指示进行传达:“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并且在后来的几年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也到西安交大参观交大的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他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现阶段,教育领域逐渐加大了对于西迁精神的关注力度,并在广大党员和众团体里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和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来的很多先进事迹一样值得大大地赞颂。
3 中国大学精神
大学是培养并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而大学精神,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每一个学校的大学精神,都是这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慢慢累积起
(下转第130页)
关键指标之一。体育舞蹈练习符合强身健体的要求,并且逐步形成良好的趋势,近年来,在我国,高校之间的友谊与交往通过体育舞蹈得到了改善,年轻人的身体得到了改善。高校学子能以时髦的观念和健康的体魄来向国人展示体育精神。
3.3学校
学校需要给高校学子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体育舞蹈教学的重点关键在于是老师。老师是体育舞蹈课程的组织者和负责人。学生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身上。老师向学生呈现关于体育舞蹈的第一印象对学生的未来课程有重大影响,因此高校对学生留下第一印象很重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体育舞蹈专业技能,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在学生中建立声誉,教师必须具有舞蹈专业精神和高的教学素质。只有受到所有学生爱戴的老师才能建立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良好印象。这有助于学生和老师更好地合作,进而进行性别纠偏。体育舞蹈教师除了具有针对不同类型的体育舞蹈和体育美的专业训练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能力,将不同的审美方法纳入教学过程,教师还必须具有音乐美学,绅士礼节甚至自己的风格。在物理美学方面,运动与物理美学之间的区别是基于在自由,高度和健康的方向上改善和成长身体的方式,从而成为形成美丽的源泉和动机。因此,除了体育舞蹈老师外,体育舞蹈老师还需要做和教授一般的体育锻炼,而体育舞蹈老师不同于其他体育老师,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素质。
3.4社会
舞蹈作为一种普遍现象,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和所有文化领域。体育舞蹈对于健身和体育锻炼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有用。在社会学分析中,动机分为三种:一种是精神,第二种是物质,第三种是信息。通过媒体在体育舞蹈中的作用,人们继续吸收和感知社会信息,了解社会规范和需求,并通过体交流活动,影响人和情感互动,创造人逐步形成整体价值和标准行为。知道对方。无论年龄,性别,专业程度和身体限制如何,体育舞蹈都非常具有竞争性,装饰性和参与性。体育舞蹈伴随着音乐,通过节奏和人体各个部位的规律变化来创造出具有运动和各种问题的优美形状。氛围浓郁,整体健康,是一种很好的娱乐和健身活动。高校中的每个人都出于各种目的参加体育舞蹈,这取决于高校学子健康状况,空闲时间,兴趣爱好或社交互动,获取信息的方式等等。体育舞蹈是一种休闲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参加小组活动,满足学生的社会需求,增加获得所有有用信息的机会并改善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以此进行性别纠偏。
4.结语
作为当今的流行运动,体育舞蹈也面临许多挑战。认知性别歧视已成为体育舞蹈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并对体育舞蹈项目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对本文的系统分析,我们发现认知障碍的研究已在其他领域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文献比较研究的复杂性,人们对认知障碍的研究仍然很少,相对较少,体育舞蹈项目中的认知发展现象仍然是空白。本文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本文主要探讨舞蹈动作认知障碍的现象和成因,并提出适当的纠正策略。未来的研究可以建立性别认知的理论框架,探索影响性别认知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化,防止和干预生活后体育舞蹈活动中的性别认知,更具体地说,它可以识别、解释和分析舞蹈活动中的体育认知偏差的现象,最后量化其在这一领域的关注点[5]。
参考文献:
[1]张璐.对体育舞蹈性别认知偏差与纠偏策略研究[J].体育风尚,2020, (5):292.
[2] 司丽艳. 基于性别差异的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实验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 第36卷(8):187-188.
[3] 黄志刚, 代敏. 论国人在体育舞蹈性别美感上的认识误区[J]. 科技资讯, 2014, (18):237-238.
[4] 洪杨. 试论体育舞蹈表演中的舞蹈意识[J]. 参花(下), 2020, (5):98-99.
[5] 张洁.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浅析[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 (3):86-87.
(上接第126页)
来的,积极向上的大学精神文化应该拥有积极其丰富的内容,成为大学文化的精华所在,约束并指引每一位大学里的成员。它还应该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树立优秀的人生目标,涵养教职员工的家国情怀,强化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只有把丰富的高校本身的历史文化融入大学发展的血脉之中,才能不断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
西迁精神是西安交通大学独特的大学文化,是交大人从优秀历史传统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是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优良品格,更是新时期交大人坚持文化自信的新动力。而抗战时期的西迁过程中,各所高校所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成了各所大学的精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校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持续引领着高校的未来发展目标。我国大学发展过程中,需要体现出自身的服务重点,包括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类进步、促进我国科技建设等。而从历史中汲取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也将为大学发展及实现目标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养分,将我国大学西迁历史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其中的精神,并做到良好的传承,不断促进我国教育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学文.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9,(08).
[2]王卫卿.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学精神的培育及建设[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3)(总第219 期).
[3]谢永慧.做好西迁新传人,弘扬爱国奋斗的伟大精神[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01).
[4]杨宁.抗战时期的南方之强——厦门大学在长汀[J].福建党史月刊,2008,(08).
[5]张立学.大学精神的哲学审思——兼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时代内涵,文化软实力,2019,(03).
[6]张杰.我国大学精神建设的路径选择[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6).
(上接第127页)
2.4做好家长的联络员。
学生返校后,家长对学校疫情防控措施、应急处置、物资准备等存在诸多担忧,因此,学校要求学工队伍密切与家长联系,构筑家校协作的抗疫防线。学校通过家长、、官微等渠道,及时发
布学校的防疫规定、防疫知识和工作进展。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同家长一道引导学生合理规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卫生习惯,爱护自己和他人,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2.5做好学生的教员。
学生返校后,学习是第一要务。学校强调教师做好线上教学效果调研、问题排查和改进,建立线上线下教学反馈衔接机制,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合理科学对接。另外,线上教学期间,部分同学因网络等原因无法实现学习,学校要求各二级学院制定一对一精准辅导计划,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6做好学校的信息员。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强化信息员队伍建设,将教职工纳入学校信息员队伍,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教职工与学生联系紧密,能够及时、高效、准确地收集学生对学校的意见和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第一时间给予解释、处理,大大提高了服务学生的工作效率。
3结语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学生管理面临新挑战,同时也是学校提升管理能力的新机遇。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管理仍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对学生实行闭环管理,如何判定学生的日行动轨迹的真实性;信息渠道畅通前提下,如何避免学生利用新媒体制造负面舆情等,都需要不断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郑凉.关于加强高校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8-41
[2]王梦星.疫情期间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初探[J].公关世界(理论版),2020(10):99-100
[3]杨路林,刘倩.基于大数据时代分析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J].农家参谋,2020(14):217
[4]教育部.常态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前提下学校文明卫生、绿健康生活方式倡导[Z].2020.6.4
[5]海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高等院校开学准备工作的通知(琼教〔2020〕19号)
[6]海南科技职业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工作方案
[7]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
作者信息:张小莹,女,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在读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