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写:陈诗红 审核:李雪英 适用年级:高二1-19班
[学习目标]
《白居易诗四首》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轻肥》
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1、写作背景。
《轻肥》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2、字音识记
朱绂( fú ) 紫绶( shòu ) 樽罍( léi ) 果擘( bài ) 衢州( qú )
京畿( jī ) 蠲免( juān ) 醅酒( péi ) 脍(kuài )切 天池鳞( lín )
2、思考
1、“轻肥”是什么意思(教师陈述:是“轻度肥胖”?“减肥”?还是其他意思)?
明确: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喻指豪华生活。
2、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皮衣的人是谁?请从诗中出。
明确:指内臣,即宦官。
明确:指内臣,即宦官。
二、课堂探究展示
1、 这些内臣要去做什么?
明确:这些内臣要去军中赴宴。
2、 他们赴宴前是怎样的情况?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分析:先写神态,骄 、照 →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后点身份:内臣 →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揭示原因:皆、或→大权在握,怎能不骄。进一步描绘,夸 → 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如云 → 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之态,令人触目惊心。
明确:他们赴宴前骄横跋扈,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从“骄”、“照”、“夸”、“如云”等字词可以看出来。
明确:他们赴宴前骄横跋扈,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从“骄”、“照”、“夸”、“如云”等字词可以看出来。
3、作者是如何描绘内臣赴宴场面的?
分析:铺陈菜单:九酝、 八珍 、 洞庭橘 、天池鳞 豪华奢侈。
分析:铺陈菜单:九酝、 八珍 、 洞庭橘 、天池鳞 豪华奢侈。
夸张、渲染气氛:溢、罗、擘、切 大吃大喝。
明确:作者通过铺陈、夸张和渲染来描绘内臣们所赴宴会豪华奢侈,大吃大喝,酒酣足食。
4、概括诗的主题。
明确:本诗通过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白居易这首诗与杜甫的一句诗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是哪一句?
明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由此可见,本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明确:本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明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由此可见,本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明确:本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白居易诗四首》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杜陵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2、熟读《杜陵叟》。
3、思考:
1、杜陵叟是什么身份?他遇到了什么难题?官府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请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杜陵叟是个农民,今年干旱,禾苗大多枯死。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使得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二、课堂探究展示:
1、本诗描绘了几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画面一:千里灾情。
开头七句“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出了百姓的处境。
画面二:官吏之恶
画面二:官吏之恶
接下来四句“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白居易的诗有哪些 3、面对此情此景,诗歌的人称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农民死活的“长吏”,其作用是增强批判的力度,体现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4、请分析本诗塑造的“杜陵叟”形象的意义。
明确: 杜陵叟是一位守着薄田,衣食不继,受尽剥削的贫苦农民形象。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不屈的反抗精神,至今仍有很高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小结:本诗的社会批判性。
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 “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
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 “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
四、当堂检测:背诵《杜陵叟》全诗。
《白居易诗四首》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花非花》
一、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介绍其背景,作者于何时、在何种情况下所写不详,但从诗的内容与风格看,当属于白居易后期作品,诗人想表达什么呢?请反复诵读《花非花》。
2、思考
本首诗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来润饰,这些喻体分别是什么东西,各自有什么特征?暗示了本体有些怎样的特征?
明确:喻体是“花”、“雾”、“春梦”、“朝云”,“花”很美丽,但容易凋谢;“雾”很轻灵,但很朦胧,捉摸不透;“春梦”很美,是美梦,但时间短促,容易醒过来;“朝云”灿烂,但容易幻灭。所有的这些喻体都暗示了本体有这样的特征: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
二、课堂探究展示
二、课堂探究展示
1、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是花又不是花,是雾又不是雾。夜半时分来了,天明时分又离去了。来的时候像春梦一般,能有多长时间呢?去的时候像朝霞一样,很快就无处可寻了。
2、这首诗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①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首是《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③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而作”。“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实。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③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而作”。“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实。
唐宋时代旅客招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总之这首诗主要表现对某种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白居易诗四首》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问刘十九》(根据各班情况选用)
一、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二、自主思考:
二、自主思考:
此诗语浅而情深,你是如何理解它的内容的?
提示: 一二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
着酒渣,微绿,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三、合作探究展示(技法学习): 本诗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本诗是如何把情与景融合起来的?
明确:此诗语浅而情深。酒逢知己干杯少。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三、合作探究展示(技法学习): 本诗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本诗是如何把情与景融合起来的?
明确:此诗语浅而情深。酒逢知己干杯少。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
3、小组总结本诗特点: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四、当堂检测:背诵《花非花》、《问刘十九》
五、拓展阅读 :阅读《暮江吟》,然后回答问题。(7分)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①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更准确、形象。(2分)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2分)
②"可怜”意为可爱。(1分)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2分)
②"可怜”意为可爱。(1分)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2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