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他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创作呈现着与中唐时代相吻合的创作风貌,以复古为号召,扫荡六朝浮靡不实之辞,到达匡正时弊的目的。但其诗歌又有着浓郁的自我风格,呈现出别样的艺术特。
古代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白居易以关心同情的笔触,从社会各个层面写出了对广阔被压迫女性的关心并寄予了深深的同情,表达了人道主义情怀,如《井底引银瓶》、《上阳白发人》等,其中的女性塑造非常出、引人深思。
一、白居易诗中女性形象的分类
1.宫廷女性形象
宫廷女性是一个特殊的体,她们通常是养尊处优享尽人间芳华,然而物质的充裕掩盖了她们身后的悲哀,白居易将其笔触伸向皇宫的后妃们,理解她们不为人知的苦,同时也展
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示出了恢弘的时代画卷。他的诗歌艺术地概括了封建社会数不清的宫人的共同的不幸遭遇,代表这些被剥夺了生命价值的女性对那种吃人的活棺材进行了控诉,有着伸张人道原那么的进步性。
(1)身处高寒的香消红颜
被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从青春华茂到悲辛收场,最终难逃“红颜薄命〞的宿命。作为封建帝王的一个玩物,她的死既是一个爱情悲剧,更是一个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天宝十五载唐玄宗为躲安史之乱逃往四川途经马嵬坡时,发生了兵变,六军将士以“清君侧〞为名,杀死了专权误国的奸相杨国忠,并迫使玄宗将杨国忠之妹杨玉环——杨贵妃赐死。杨贵妃因连坐而屈死,时年38岁。人们对于杨贵妃这一倾国美人枉死充满了无限的同情。她的美号称“羞花〞,而她与唐明皇的爱情更是荡气回肠,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尽管诗人一开始是把他们作为帝王和害民的“尤物〞来表现的,可随着情节的推移,诗人把李、杨二人都看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普通人,两个产生了真挚的爱情的人。于是,原来的立意转变了,诗人原来持有的代替遭受苦难的老百姓所抒发的“恨〞让位于李杨二人之间对背叛爱情者的长恨和悔恨。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够触动从帝王到百姓,从古人
至今人的心弦,其原因并不在于谴责李、杨的荒淫和误国,而在于表现了人类对真挚的爱的真诚追求。
(2)朱楼紫殿中的隔世玉人
《上阳白发人》写民间女子被囚禁深宫,空耗青春年华。嫔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罪恶。封建帝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强选民女,幽闭深宫,剥夺并葬送了她们的青春和幸福。“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对她一生境遇的描写,极形象而又富于概括力地显示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帝王摧残无辜女性的罪恶行为。以描写她当年别亲入宫的悲恸场景、被妒潜配上阳宫的悲惨结局、宿空房被幽闭时的痛苦、她所穿的天宝妆束来反映她长期深锁冷宫、与世隔绝的凄惨境况,而她只是无数宫女中的其中一位可想这种悲剧是多么普遍。她们的如花岁月,似水年华被毫无意义地践踏了,她们一生都没有获得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唯有生活在这座人间地狱中的孤苦。
(3)为守而守的孤凄宫人
《陵园妾》,是一首揭露封建统治者让宫女终生为皇帝守陵墓的罪恶的诗。“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松门到晓月徘徊,尽日风萧瑟。松门柏城幽闭深,闻蝉听燕感光阴。眼看菊蕊重阳泪,手把梨花寒食心。〞注定的命运、无改的现实使这些女人已经心灰意冷,活着只不过是一种状态而失去了任何的人世意义。《后宫词》中那“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短短一首怨词,写一位不幸的宫女一心盼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只好上床,宠幸不可得只好退而求之梦,其中的幽怨孤独与无奈跃然纸上。以上这两位宫人一个为死人守墓、一个为活人守榻这无不是一种非人的折磨。
2.平民妇女形象
白居易除了关心宫女的不幸命运而外,他还写过《井底引银瓶》、《母别子》、《议婚》、《太行路》和《缭绫》等诗,对社会上广阔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悲惨处境,寄予了很大的同情。总之,用诗歌形式反映在封建制度下妇女的种种悲剧,为妇女的命运鸣不平,是伟大诗人白居易诗歌创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值得我们重视。他的这种进步的社会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1)为爱痴悔的人家女
《礼记》:“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良贱不婚〞。那就是说,假设小儿女们自由恋爱受阻,相约私奔的话,那么女方没有资格为妻,双方家族都只认为她不过是一个妾而已。白居易便就这种“奔者为妾〞的社会现状写了这么一首长诗《井底引银瓶》。“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女子年少时美貌殊姿,两情相悦后以身相许、决然私奔可见痴情女子的天真和纯洁及为情所动的烂漫。可现实是她侍奉公婆丈夫五六年之久,都换不来男家的认可。“聘那么为妻奔是妾〞没有经过礼法嘉许的结合,即使相爱情深也不能得人认可。女子愤然出走,然而天地茫茫,已经无处可归。诗末两句“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读来凄凉悱恻,是对后世痴情女子的警策,也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愤的呐喊。
(2)怨夫怜子的糟糠弃妇
《母别子》叙写一位妇女,因丈夫富贵而遭遗弃,以致造成母子别离的痛苦。由于当时社会重男轻女的陋习和女子婚嫁后“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而致妇女无端遭弃,概括了无
数民间女性的共同遭遇。至假设白居易的《母别子》却正是对丈夫破虏策勋后即迎新弃旧的既成事实的哀痛了。其事其情就更令人矜悯:“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承受着遭人遗弃的愤怒,还要忍受骨肉别离的打击,而新妇的命运也在她的预料之中,因为丈夫一旦身份、地位再有改变,抛妻弃子、另觅新欢的事就将在所难免,所以,类似这样的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3)作嫁衣裳的劳苦女人
(4)以夫为山的浮萍妇人
男尊女卑是古代民间女子多生忧怨的根源。《妇人苦》中“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死犹抱节。男儿假设丧妇,能不暂伤情。应似门前柳,逢春易发荣。风吹一枝折,还有一枝生。〞通过男女丧偶的比照深刻揭示了女子地位低下以及社会对女子的不公。《太行路》中“人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古称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道破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遭遇,女人不过是男人婚姻中的奴隶随时可以抛弃,然而女人又背负着比男人更多的伦理道德包袱,举步维艰。
3.风尘女子形象
白居易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使多少人为之叫绝,而他的知音正是受社会歧视的娼妓,他没有避之惟恐不及,相反以理解者的立场出现,惺惺相惜,复原她们独立的人格,对她们不幸的命运寄予深深的感怀与同情。
(1)今昔两异的绝艺佳人
(2)带血风华的双面苦人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代卖薪女赠诸妓》中“乱蓬为鬓布为巾,晓踏寒山自负薪。一种钱塘江上女,著红骑马是何人?〞卖柴妇女乱草一样的头发上扎着粗布头巾,每天都到寒冷的山中去背柴;同样是钱塘江畔长大的女人,为什么另一些人却穿红戴绿、骑马坐轿,过着舒坦日子?“著红骑马〞的是娼妓,尽管她们与卖薪女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际遇,但她们过的只不过是另一种辛酸的日子,外表穿戴好,付出的是被人玩弄的代价。真正的剥削者是那些欺压农民、玩弄娼妓的达官贵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