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白居易的诗有哪些
1.掌握《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歌行体
(二)能力目标
1.能精准把握《长恨歌》的主旨
(三)素质目标
1.提升诗歌审美素养
二、教学时数
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
(一)教学重点
1.写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写作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2.本诗的主旨
(二)教学难点
1.写景、抒情与叙事结合的写作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四、教学内容
(一)作者小传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
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二)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zhōu]厔[zhì](今西安市周至县)县
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三)歌行体
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主要特点一是篇幅可长可短,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
竟有一百二十句。二是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三是声律、韵脚比较自由,需“放情长言”。
(四)内容述评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杨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全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汉皇重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杨玉环进宫,受到李隆基宠爱,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甜蜜爱情生活;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回看血泪相和流”,讲述了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及安史之乱的爆发;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杨玉环死后唐玄宗对她的无尽思念;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杨贵妃。
问题一: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表现在哪些地方?
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不重生男重生女
李隆基因为沉迷女误国怠政,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也就点明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这一部分是整个爱情悲剧的基础,是“长恨”的内因之所在。
问题二: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是如何毁灭的?
“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说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这里,诗人用六句话
对二人的生离死别进行了描写:“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悲伤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把玄宗那种极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能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心情形象的表现出来。
问题三:唐玄宗的相思之苦表现在哪些地方?
行宫见月伤心;夜雨闻铃肠断声;孤灯挑尽未成眠等。表达的是寂寞悲苦的心情。具体来说,诗人并未直接描写,而是抓住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来抒发婉转凄凉的相思之情。从“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人梦”:写唐明皇在时局稳定后从蜀地回京城,路经马嵬坡勾引伤心事。返京以后,更是触景伤情,无法排遣朝思暮想的感伤情怀。回宫以后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情,夜晚“孤灯挑尽”不“成眠”,日思夜想都不能了却缠绵悱恻的相思。
问题四:作者在写完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怀念后可以就此搁笔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到仙境中寻杨玉环的情节?
在这一部分,白居易虚构了方士“精诚至魂魄”的动人情节,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
波澜。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对李杨的爱情给予了肯定的基础上,把他们从原有的帝妃的地位上释放出来,还原两个你侬我情,感情真挚的普通人,对爱情的真与美进行了赞颂。才虚构了一个如此美好的情节,现实生活中不到,到梦中去;梦中不到,又到仙境中去。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
问题五:诗的主题是“恨”,“恨”的内涵是什么?
自古以来,文人学者对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了各个维度的解析,对“恨”的主体、“恨”的内容以及“恨”的原因进行了无数的解析。综合起来看,这里的恨,有遗憾,有悔恨,与恨的主体也有很大关系。一是李、杨二人之恨,李、杨二人虽感情真挚却遭遇生离死别,芙蓉帐暖导致自酿苦果的遗憾和痛悔;二是作者之恨、人民之恨,李、杨二人沉迷酒、风花雪月,造成了国危民艰,直接酿造了破坏唐朝繁荣的安史之乱,叹恨盛世不再。
(五)艺术赏析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长恨歌》的前半部分描写了李、杨二人芙蓉帐暖度春宵的甜蜜生活、马嵬坡缢死杨玉环以及李隆基的凄清孤寂,后半部分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了李、杨二人即使生死相隔,却情难断、爱难却的誓言铮铮,表达了爱情坚贞、至死不渝的感情基调,使爱情更加惊天动地。
2.叙事、写景、抒情的完美结合。叙事上,虚实相间,曲折婉转;绘景上,随物赋形,借景寄情;抒情上,爱恨交织,曲尽情致。
(六)拓展延伸
《长恨歌》一出,关于其主题,便成为历来读者争论的焦点。观点也颇具分歧。大抵分三种: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
(七)思辨感悟
1.本诗的人物形象能与历史中的人物划等号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诗人没有拘泥于历史现实,借时人口传加上自己的想象写出了
一曲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它与历史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
是怎样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
提示: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