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下全册古诗词赏析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翻译】【作者】【背景】
目录:
12.词四首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期中课外古诗词诵读
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六、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七、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八、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23.诗词曲五首
九、十五从军征
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十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十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十三、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期末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四、南安军/文天祥
十五、别云间/夏完淳
十六、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十七、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原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作者】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 (宋)
【原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
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背景】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回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原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人。以他“壮岁旌旗拥万夫”这样的豪语,抒写英雄之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雄浑豪放、脍炙人口的词章。尤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安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为最著名。辛弃疾是两宋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作家,共有六百多首。
【背景】
此词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
参加了抗金起义。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他先后书《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原词】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作者】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烈士,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原名闺瑾,字璇卿,号旦吾,后改名瑾,自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一生留下许多著作,皆收于《秋瑾集》中。
【背景】
《满江红》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1903年,丈夫王子芳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住。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之后写下了这首《满江红》。
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苏轼
【原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作者】
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背景】
满江红翻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