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故问
《论语•述而第七》载:“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引文故事是说:孔子师徒游居陈国期间,陈国大夫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礼吗?”孔子答:“懂礼。”孔子走后,陈司败走近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跟前作揖问道:“我听说君子正直不偏袒,难道像孔子这样的君子也会偏袒吗?鲁国国君鲁昭公娶了吴国女子作夫人,而吴国与鲁国同姓姬,因不便称她为吴姬,改称‘吴孟子’。如鲁君的行为算得上合礼,那什么样的人才是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转告给了老师孔子。孔子知道后说道:“我孔丘真幸运,若有了错,别人总能看出给指出来。”
陈司败,从名字看,“司败”为官职名,等同于孔子在鲁国时的“大司寇”,谙熟礼法,对鲁昭公娶同姓吴女的非礼之举心知肚明。陈司败之所以请问名满列国的孔子,目的在考察其品德与学问。
对于陈司败的明知故问,孔子未作如实回答,而答:“懂礼”。这是因为孔子出于 “臣不言君恶”的礼教观念所至。
“明知故问” 这一典故,旁证了陈国为当时礼仪之邦。
[1]陈司败:陈国大夫,真名未传,只记其官职。“司败”即“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的官名,春秋战国时,楚、陈二国称“司寇”为“司败”。明的成语
[2]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少孔子 30 岁。春秋末陈国人(一说为鲁国人)。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周游列国的随行弟子,其曾任单父宰。笃诚信念,不慕富贵,忠于职守,躬亲勤奋。有关巫马期的故事,还记载于《论语•述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及《通志氏族略》中。
[3] 同姓:“同姓不婚”是西周时的礼制。鲁国是周武王姬发之弟姬旦的封地;吴国是周武王大伯的封地,西国都是姬姓。鲁昭公娶吴国女子,在当时是违礼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