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前汉记:有30卷,荀悦撰。这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呗,根据《汉书》编撰而成,此书的特点是创造了“连类列举”的编纂方法。
2.后汉纪:是编年体东汉史,东晋袁宏所著。记事溯自新王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全书30卷,21万余字。
3.记事本末体:记事本末体创造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自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把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的年代和所起的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记事本末体是一种较好的编撰方法,它眉目清楚,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但其也存在缺点,从总的保存史料的作用上看,它不如编年体和纪传体。它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介绍,这是它的局限性,它也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中最为重要的五志之一。《经籍志》记载于汉以来至隋朝六百年书籍存亡的情况,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第二部史志目录。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书名及卷数,又常附以简要的注释,注明著者及书的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这样既能反映隋朝一代的藏书,又能显示六朝时代图书变动的情况。《隋书.经籍志》所采用的图书分类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私家书目分类的体系,直到清代相沿未变。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6.顾炎武: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思想家,他与王夫之、黄宗羲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清初曾参加武装抗清,失败后坚持不仕清朝,他的著作十分丰富,其中《日知录》是代表作,顾炎武的特点是经世致用,他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展现地方经济,还主张改革官吏的选拔制度,按地方政区人口推举人才。经济上他主张人人为私的积极性,发展地方经济,还主张改进赋税制度,反对官府苛捐杂税。
7.杜佑:唐中叶宰相,重要的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人。早年以荫入仕由地方僚佐升至封疆大吏。杜佑生活的时代,唐朝由盛转衰。他目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的巨变。为了寻求解决时弊、拯救危难的方略,从代宗元年开始,将与社会生产、民生利弊、国家安危密切相关的历代典章制度集中整理,研究其沿革废置,损益变化的过程,探讨利弊得失,以历史是非“未来金龟镜”,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史的先河。此外还撰有《理道要诀》一书,系《通典》的要义,被朱熹称为“是古非今”之书,今已亡佚。
8.政书体:政书体又称典志体,典制体,以典章制度为中心,记叙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类别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志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而来,发展为独立的体裁。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志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
9.《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攫取其要,撰编年史,此书用详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作者通过史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
较详细的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挺高一部教科书,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后世多为效仿,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道资料
10.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资治通鉴》《稽古录》。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11.郑樵:郑樵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家,他读书治学兴趣广泛,通百家之学,同时还注意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观点结合起来。他的著作很多,《通志》是他的代表作,《通志》中的‘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涉及诸多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12.《通志》‘二十略’为郑樵所写,‘二十略’即:《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昆虫草木略》、《
图谱略》、《金石略》、《灾详略》。
‘二十略’的突出成就,是把历代饿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加以分门别类,探索其演变过程,有助于辨明事物的性质,逐渐掌握其基本特征,形成一门门专门的学问。‘二十略’起止上古,下引至唐,有的至北宋,在内容上比杜佑的《通典》要广阔得多,充实得多。
13.三通:文献中的三通泛指唐代杜佑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通志》是一部纪传体;《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
14.《元和郡县图志》:唐代李吉甫所撰,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八年,仿《括地志》体例,以元和时全国行政区划为准,依十道分卷,据四十七镇分篇,篇首各冠地图。所记开元、元和户数、乡数、贡舞名品、各地境界及去长安里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
15.会要体:会要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体裁之一,从概念上讲是分类记载某一朝代或一段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的史籍,创始于唐代。会要是依朝代汇集史料的,内容多为典章制度,
也有载有史事的。各会要分类有门和目两级,一般有十几门,目则三五百不等。它兼有工具书和资料汇编的功能,可供查检,可供通览,是一种独特的史书。
16.《华阳国志》:是东晋常璩所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志史书,它结构严谨,史料可靠,是古代方志史书中最完善的一部。其记事上起巴、蜀二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成汉政权的灭亡,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
17.钱大昕:清代史学家、汉学家。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人。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他在生前就已是饮益海内的著名学者。他学问渊博,治学以考史为主,兼通天文、力算、金石、音韵、训诂、文字学等,一生著述丰富,《廿二史考异》是钱大昕一生考史的结晶。
列举题
1.“十通”各个书全称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2.唐宋时期几部较为著名的方志书名著
李吉甫(唐)《元和郡县图志》、乐史(宋)《太平寰宇记》、王存、李德刍、唐曾肇(北宋)《元丰九域志》
3.唐修八大正史的名称及作者
1.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房玄龄《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
4.《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的时间及作者
(1)《新唐书》编修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历时十七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完成,为欧阳修、宋祈撰
(2)《旧唐书》修编于公元941年2月至945年6月,共历时4年多,为后晋刘昫等撰
(3)修编时间分析大概在公元1060年至1072年,为欧阳修撰
(4)修编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费时一年,为宋代薛居正等撰
5.清代三大史考名著名称及作者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二十史塔记》
6.会要体的著名史籍
王溥(宋)《唐会要》、《五代会要》;徐天麟(南宋)《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徐松(清)《宋会要辑稿》
7.为什么说《隋书》的精华在于十志?
《隋书》十志是《隋书》的精华,原名《五代史志》,故其内容捡记梁、陈、北齐、北周、隋各朝的典章制度,不过以记隋朝为主,但有的志又不以五朝为限,甚至上溯到汉魏晋时期。先梁,后陈,次北齐,然后北周,最后是隋,条理清楚,记叙机有系统。十志撰写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撰写诸人都是学有专长的学者,故能做到论述精确、材料丰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综合五代为志,可见历代典章制度的因革损益,可以统观会通,是修史的一种良法。
8.明末清初三大史学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
相同点:(1) 反封建专制(2)批判的继承传统儒学(3)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