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言诗研究资料缺乏之原因初探
巩青燕
所谓/玄言诗0,实际上不是一个内涵很周密的概念,仅是沿袭前人的说法,用来指称文学史上某一特定阶段所出现的以敷演玄理为主旨的诗歌。5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6谈到玄言诗时,就将它解释为/中国西晋末年兴起的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0,从这个意义上讲玄言诗几乎等同于整个东晋诗歌,所以沈约在5宋书6卷六十七5谢灵运传论6说: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历将百载,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由此可见永嘉以后至晋末宋初的一百余年间的玄言诗的繁荣情况,推想当时玄言诗的作品应该不在少数,可是现在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却比较少,这无一例外的成了玄言诗研究者面临的一大困难。为什么玄言诗存世的资料相对较少呢?这个问题对我们深入研究玄言诗也有一定的帮助,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玄学土壤的影响
玄学是整个魏晋时期的基本的思想形式,人们谈玄、议玄并引玄入诗,则形成了玄言诗。可见玄学是玄言诗产生的直接源泉,玄学的内容决定了玄言诗的内容。大多数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玄学对玄言诗产生的积极作用,却往往忽略了玄学也是导致玄言诗消亡的直接因素,对玄言诗也有消极的影响。
首先,玄学是玄言诗产生和发展的土壤,玄学的消亡自然会导致玄言诗的消亡。前文已经说过,玄学是整个魏晋时期的基本的思想形式,当时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玄谈0/清议0之风,并出现了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著名的玄学家,将玄学思想引入极致。人们普遍站在玄学的立场上运用玄学的思想方法对哲学及其他社会领域进行思考和讨论,将它引入文学创作,则出现了表现玄思﹑玄理的玄言诗。玄学发展到东晋时期才给玄言诗提供了丰厚的生存土壤,养育了玄言诗的繁荣。而东晋以后,再也没有哪一个朝代有如此空前绝后的玄谈之风,失掉了东晋玄学的土壤,玄言诗也只好退出历史舞台了。
其次,玄学思想限制了玄言诗创作的数量。玄学最基本的问题是/有0/无0之辩,从老庄的/有所为不如无所为到玄学天才王弼的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0,都劝人们消极避世,清静无为。当这些思想成了主流,人们的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不再以儒家的/立功立德立言0为最高追求目标,却转而信奉/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0得隐士哲学,即使偶发感慨,也多是含蓄遥深,像阮籍一样/口不臧否人物0。这在当时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但玄学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王弼在5周易略例#明象6篇中认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0,又结合他的/无以为本0理论,认为/无0就是道,而道是/无形0/无象0/无言0的。因此/无言0/不言0才能明道﹑明本。当时的许多玄学家便以/无言0/不言0为玄学的最高境界,虽然身为名士,满腹才学,却很少有论著传世;即使有论著也以论辩类的文章为主,因为玄学思想的阐述以论辩为主要形式,以诗谈玄只能说是文人创作的一种娱乐性的副产品,没有深入开发,生命力相对较弱。明道资料
最后,从玄学思想的审美来看,玄学着重于阐述哲理,这与文学在审美方面偏重于感情是相违背的,因此玄学家们试图借助文学这种感情的工具用审美的态度来阐释哲理本身就是行不通的。既不能诉诸于文学的审美表达,创作出来的诗歌必然生硬和苦涩,不符合诗歌本身的审美;再把这些生硬苦涩的诗歌让那些没有玄学基础的人来读,就会让人觉得/理过其辞0/淡乎寡味0/平典似5道德论60了。刘勰5文心雕龙#时序6篇就准确概括了这种感觉: /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0可见玄言诗在玄学家之外的人们眼中是多么地不受欢迎。换言之,玄言诗的读者也必须是玄学家,这样才能体悟到其中的玄理和审美意味,除此以外的其他读者则很少或根本无法真正了解玄言诗的意趣。因此东晋以后玄学走向消亡,而玄言诗也无法像其他诗体一样继承和流传下来。
二、自身特征的/弱势0
玄言诗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玄学土壤,当它产生后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性,而这些特性就像先天不足的/弱势0一样,决定了玄言诗没有像其他诗歌那样的竞争力,也是其不能传世的重要因素。
玄言诗自身特征的第一大弱势就是它是一种名
09
0//0/
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