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名词解释及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颂功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2.茶陵派: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茶陵(湖南)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有谢晖、张泰、邵宝等。他们强调世学汉唐的复古主张,着眼于音调、讼度。
3.八股文:除制义之称外,还能制艺、时艺、时文,而所谓的股有对偶之意,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出四书,而文章论述内容要根据宋朱喜的《四书章句集注》之书而展开,不可随意发挥。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每股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故称。
4.前七子:弘治至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主张: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达到变革的目的。
5.后七子:嘉靖前期至中期,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主张:复古主张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上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提倡唐宋之风。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强调文以明道。
7.吴江派:明代后期,在沈璟周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卜世臣、吕天成、袁于令等。主要贡献在于戏曲理论研究上。(1).剧本创作在音乐“协律”即台律依腔。(2).强调语言必须本。
8.玉茗堂派:也叫临川派,明代传奇文学流派。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划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至情”说。戏曲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玉茗堂为汤显祖书斋的名称。该流派曲家还有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邹兑金、阮大铖、吴炳、孟称舜、凌濛初等。
创作特点:(1).主才情,不拘音律。(2).歌颂男女之情,情节离奇,风格浪漫,文辞优美,从剧本立意构思到曲词风格仿汤,并有一定成就。
9.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
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因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人称“公安派”。
主张:(1).“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2).直抒胸臆的抒情特征,反对拟占蹈袭。(3).清新清逸的艺术风格。(4).浅律化的流弊。
10.竟陵派:一锺惺、谭元春为代表,因二人是湖北竟陵人,故名。
主张:1.受公安派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看重像古人学习,学习古人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2.幽深奇僻的艺术境界,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
情趣。3.晚明文学思潮的回落。
11.复社:崇祯年间,太仓人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是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文人社团。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危机。
12.梅村体:“梅村体”得名于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他的诗歌中的悲剧内容主要表现于一方面自我关照,徘徊于灵与肉之际,铭心刻骨地忏悔自我的灵魂;另一方面规抚江山易代,绵绵不尽地吟唱着叹挽明王朝衰败的时代悲歌,以“诗史”自勉。
13.浙西词派:浙西词派是清代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主张:第一,宗南宋,崇醇雅、清空词风,批评元、明词风。第二,为词尊体,提高词的地位。词历来为诗余。第三,艺术上提倡词要有自己的特,符合词体。
14.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5.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
明道资料16.三言二拍: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7.阳羡词派:阳羡词派是清初词派,主要活动在顺治年间和康熙前期。此派的创始人是陈维崧,为江苏宜兴人,而宜兴古称阳羡,故世称阳羡派。阳羡词人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尤以陈维崧最为突出。
18.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19.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20.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21.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22.<<;四声猿>>:其一《狂鼓吏渔阳三弄》其二《玉禅师翠乡一梦》其三《雌木兰替父从军》其四《女状元辞凤得凰》
二、简答题
1.人们对于文学认识的深化表现在:一、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二、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三、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四、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2.明代文学争论的特点:一、他们各有一套较为鲜明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观点上的人以分。二、他们不论高喊“复古”的口号,还是打着“反复古”的旗帜,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中的规范。
3.文学争论与创作的关系:一、明代的文学争论,在分立门户、相交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的相互渗透、救弊补失,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二、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种流派的纷争就这样既是现实创作的反应,又反过来推
动了创作和流派的发展;既使作家更加自觉地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又使各派的文风在相互交流、调剂的过程中沿着相反相成的规律不断演进。
4.三国演义中的三绝:(1)曹操:塑造最成功的艺术典型,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具有两面性:a、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b、善于识人用人;c、很有军事指挥才能;d、奸诈残暴,喜用权术(2)关羽:忠义的化身。勇武刚强,大义凛然,富贵不能淫,对刘备和蜀汉忠心耿耿(3)诸葛亮:智慧的化身。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料事如神预事如见。忠于蜀汉,为报答知遇之恩,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但书中对其“智”刻划过火,以至“近于妖”。
5.<<;三国演义>>主旨: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才能上崇尚智勇、“拥刘反曹”、在悲怆和迷惘中追寻传统。
6.全景式的战争描写: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者笔下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的的惨烈可怕,而如一曲英雄的史诗,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往往洋溢着诗情画意。如在赤壁之战中,作者不吝笔墨,
大写诸葛亮与鲁肃乘雾连船、英会蒋干中计、庞统挑灯夜读等等,把战争写的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
7.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1)出场定型;(2)反复皴染;(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细节来突显人物个性。
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浑身是胆的赵云、心胸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老奸巨猾的司马懿.....
8.《三国》影响:一、对我国历史小说的繁荣和发展关系重大,乃至对其他题材的小说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二、人们视作它为一部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和军事著作,对社会生活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恐怕没有任何一部古典小说可以与之比较。三、它是一座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实际上也是一部大众文化的百科全书。
四、直到现在,人们还不断地从人才学、领导科学、商战技术等各个领域从中得到启示。
9.《水浒》中忠义的内涵:“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故难怪“士大夫亦不见黜”,但在“忠”字中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精神;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这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忠义”的复杂性:他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包含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它不是蒙在《水浒》外面的一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而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种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10.同而不同的英雄形象:在具体手法上常常故意塑造类型相同的人物,描写冲突相似的情节,以犯中求避,相互映衬,“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杀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正是要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在比照中突出其个性特点。
11.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的表现:一、作者再将英雄理想化时,往往把他们渲染、放大到超越常态的地步,如鲁智深道把垂杨柳,武松徒手打虎,花荣射雁等等。二、作者又把超凡的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上,让他们在市井细民中周旋。三、再用浓墨重彩描绘高度夸张、惊心动魄的故事时,也注意在细节真实上精刻雕琢,逼近生活。四、这样就使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了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12.《水浒》影响:一、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
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二、它和《三国》一起,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赏鉴习惯。三、但它比《三国》更贴近生活,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生活、日常琐事和平凡的人物,注重
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并纯熟的使用了白话,多方面的推进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的发展。
13.徐渭简介: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等。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曾八次参加乡考,但都没有中举人。
14.<<;四声猿>>:其一《狂鼓吏渔阳三弄》:三国祢衡死后在阴间骂曹操的情节,实际是借曹操来影射当时的奸相严嵩;其二《玉禅师翠乡一梦》:揭露了当时官场与佛门的尔虞我诈和禁欲主义丧失人性的虚伪本质;其三《雌木兰替父从军》:木兰出征经过,到凯旋、出嫁的情节都是作者的创造;其四《女状元辞凤得凰》:刻画了才华出众的女状元黄崇嘏乔装男子,安邦定国,只因暴露女儿身,满腹才华葬送闺阁的艺术形象。
15.明代中期三大传奇的艺术成就: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在明代中叶的三大戏剧中,《宝剑记》和《浣纱记》都或多或少地对现实作了曲折的反映,而《鸣凤记》则堪称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地反映当时政治事变的悲剧现代戏。在《鸣凤记》为代表的反严系列戏之后,崇祯即位之初还出现过一次反映魏忠贤祸国殃民、表彰东林党人壮烈斗争的悲剧现代戏热潮,那正是《鸣凤记》积极参与现实政治斗争的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16.汤显祖简介: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
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17.汤显祖思想:主要表现为“至情论”。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影响:(1)。有一大批剧作家直接受到了汤显祖的影响。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本。(2)。摄于汤剧的深广影响,许多封建卫道士对剧作家进行了人身攻击和肆意谩骂。(3).“临川四梦”都是案头场上两善其美的佳作。
18.〈牡丹亭〉:以《杜丽娘慕还魂〉为蓝本。杜丽娘与丫头春生、书生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特,也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1).以情反理。(2).崇尚解放个性,突破禁欲主义。(3).商业经济的发达与市民阶级的壮大推动了个性解放思潮。
19.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20.〈西游记〉中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与小说在整体上“幻”与“真”相结合的精神一致,〈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也自有特,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如孙悟空,具有猴的习性,会七十二般变化,但往往还要露出有
尾巴的真相。他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有勇有谋,积极乐观,而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具有凡人的弱点,这些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他就是一只石猴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中有真“的艺术典型。
21.多角度、多调的描写形象:注重把人物置于日常的平民生活中,对角度的刻画其复杂的形象。如孙悟空身上也有诸多烦人的弱点,言谈中时见市井俗话、江湖术语和商人行为。但它主要作为一个理想化的英雄,他的弱点一般是气质性的,非出于本人感官的贪求。
22.〈金瓶梅〉世俗人情画: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从暴露社会的矛盾走向剖视扭曲的人性;其悲剧性表现了封建专制社会由于传统集团的骄奢淫逸,贪赃枉法和资本势力的冲击而日暮途穷,也表现了底层民众的艰苦,揭示了16世纪商人的艰苦崛起;〈金瓶梅〉中关于性的描写。
23.金瓶梅为什么具有里程碑意义:(1)。它在创作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寄意于时俗“。小说将视角转向普通的社会、平凡的琐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标志着我国小说艺术进入了一个更加贴近现实、面向人生的新阶段。(2)。以前的《三国》、《水浒》热情歌颂了先民的君主和英雄豪杰,直接宣扬
了某种理想和精神。《金瓶梅》则着意在暴露,他用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人间的假、丑、恶。(3)。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也迈进了新的一步。这首先表现在小说描写的重心开始从讲故事向人物转移。其次是注重多调、立体化的刻画人物性格。(4)。它从说话体小说向阅读型小说的过度,也反映在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上。(5)。它的语言,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在口语化、俚语化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
24.论”情与理“的矛盾:在肯定情欲时,往往描写人的自然本能,有过许多直露的秽笔而遭到人们的诟病;另一方面又不适当的强化文学的教化功能,大谈忠孝节义、因果报应,散发着陈腐的思想气息。
25.理欲之辩:王阳明的心学原是要人消除私欲,一切照封建伦理道德立身行事。清初思想家虽然反对心学空言心性,甚至诋毁李卓吾,但实际上却接过李卓吾的“人必有私”的命题,肯定私欲的合理性,以此为基点将“欲”、“理”统一起来。理欲之辩就由李卓吾的个性解放精神延伸为社会解放的思想,有思想领域的反传统拓展为社会制度方面的批评、探讨。
26、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好的):启蒙思潮的出现,清初有学者认为好的作品应是反对晚明的张扬个性、自娱自乐,崇尚率直浅俗的文学倾向,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提高了诗的地位,维护了诗的正统地位,推动了诗风的转变。
27.清代文学的特征:集历代文学之大成、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新型文体的飞跃
集历代文学之大成:中国文学历史悠久,到清代已经经过数度变迁,数度形态各异的辉煌,有着丰富而多彩的历史积累。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已经呈现弱势的诗、古文,乃至已经衰落下来的词、骈文,入清之后又重新振兴起来。举凡以往各代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清代文学可以说是以往各类之总汇,呈现出一种蔚为大观的集大成的现象。
28.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