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八)
欧阳修:白发戴花君莫笑 人生何处似樽前
一、作家简介
◆人物导语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如此流动而连贯的节奏,深婉而细密的诗风,显然不同于唐人所创作的各类诗歌,那么,它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作诗新路呢让我们认识北宋诗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
幼年丧父,家贫力学;仕途多舛,不坠其志。倡导北宋“诗新”运动,开创一代“诗话之体”文风。主张“文以明道”,力倡“简洁流畅”。他的《醉翁亭记》流传千古,妇孺皆知;他的门下学徒多有巨擘,无人匹敌。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近这位宋代诗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
● 作家档案
欧阳修: 1007年—1072年
字号: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时代:北宋
籍贯: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生活经历:
幼年丧父,家贫力学,敏悟过人,读书成诵。天圣八年(1030年)登进士第,为西京(洛阳)留守推官,与钱惟演、梅尧臣、尹洙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4年)充馆阁校勘。景祐三年,因为范仲淹辩护,贬夷陵令。康定元年(1040年),奉诏复职。庆历三年(1043年)充太常丞知谏院,参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新政,次年新政失败,范、韩、富等相继离京外放,修亦为政敌谗言所中,出知滁州。后移知扬州、颍州、应天府。至和元年(1054年),召还与宋祁同修《唐书》。累迁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明道资料
作品: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其词集初名《平山集》,已佚。又有《醉翁琴趣外篇》六卷和《六一词》一卷等版本。还有《毛诗本义》、《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洛阳牡丹记》、《归田录》等。
名望: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宋代诗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在创作方面,他一方面写了大量“聊佐清欢”的绮罗香泽之语,构成其俗艳之词的主体部
分;另一方面也别出蹊径,用民间新腔,叙写风土人情。而其寄托忠爱悲愤的慨叹词,如《圣无忧》(世路风波险)、《浪淘沙》(把酒祝东风)等,抒情深挚,越出《花间》、南唐藩篱,尤为后来词家所瞩目,对同时代的张先和稍后的秦观都产生了直接影响。风格兼有清新活泼和豪放疏快的特点,是北宋婉约词派走向豪放词派的桥梁。
除在散文、诗、词、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外,在历史学、考据学以及书法方面,欧阳修也有重要贡献。
▲突出成就
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进行了批评和纠正,并积极发现人才和提拔后进,宋代的一些大政治家、大散文家、大诗人不少出于他的门下或相从游,如梅尧臣、苏舜钦、苏轼父子、王安石、曾巩等。
评论资料
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说:“疏隽开子野,深婉开少游。”
苏轼评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清人毛先舒评其《蝶恋花》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可谓层深而浑成。”
郭绍虞《宋诗话考》说:“诗话之称,固始于欧阳修,即诗话之体,亦可谓创自欧阳氏矣。”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欧阳修最大的贡献是散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成就颇高。一生共写了 500余篇散文。
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作品读思
选文一:《踏莎行》
【导读】
一种常见的题材,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这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一幅似乎可画的画面,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悠远的情韵。
【正文】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整体感悟】
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阳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显著特点是构思别致,它打破了一般词作所采取的前景后情的寻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别描写与离别有关的两个方面,并用离情相思这根线索把二者紧密地穿连起来,揉成为统一的艺术整体,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运用于各片之中。
很明显,这首词的前片写行者忆家,后片写居者(闺中的少妇)忆外。前片以景带情。例如,望见春水迢迢,便陡然引起无穷无尽的离愁。后片由情入景,是忆极而生的想象虚拟之辞。但它却景缘情生,景中有人,读来倍感真切。居者行者,前后萦带;景耶情耶上下难分。这二者相互交融,曲尽其妙。
同时,这首词还很注意层次的安排。例如开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它不仅交待了远行的时间、季节,而且还暗暗描绘出远行的全过程,用笔细腻形象,含蓄深厚,富于启发性。
另一显著特点是比喻贴切。特别是上下片结尾两句,用比巧妙生动。“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两句,虽然可以使人联想到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些名句,但因作者善于变换句法,并且使这一生动比喻跟全词的整体形象,跟词的意境结合得十分紧密,故貌似仿效,而实则是
创新,天然浑成,不露痕迹。下片以“春山”喻远,引出佳人登高遥望,更觉委婉缠绵,别饶韵味。
【读思牵手】
这是一首写离情别绪的词,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请略作分析。
【释疑参考】
上阕先是节选了一些典型的状物构成意象:梅残、(象)溪(那样的小)桥、细柳、草香的芬芳,风暖的感觉,这些意象重构就成为意境,目的是要引出一直困扰着作者的离愁。通过反衬加强对比效果,将前面的纤巧意象来个急转,说那离愁却如春水那样缠绵、悠长。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