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魏晋南北朝
(一)玄学兴起、文学观念变迁
儒学衰落,玄学兴起。政治上的动荡引起文人新的追求,汉末农民战争打破贵族豪强的统治。学术思想的更新引起文人对人生价值,人生道路的重新思想。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给这些文人精心著文提供了物质基础。追求不朽的魏晋文学繁荣的潜在的心理动机。
1.创作主题变化:由社会政治主题变为个人内心世界。
2.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
3.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特点与规律研究。
4.玄学的无有体用思想在认识论上以寄言出意、得意忘言为基本方法。
*(二)曹丕《典论·论文》
1.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它是
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2.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有关文章价值观的论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这里,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把文章提到了立德、立功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对传统思想的突破,它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文体说(四科八种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分文章为四科八种。这是一种风格上的不同。而决定这种风格差异的,有的是从内容上说的,有的则是从形式上说的,并不是从一个标准出发来分的。这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4. 曹丕在文中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一是“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谙于自见,谓己为贤”二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他认为正确的态度是“审己以度人”,进行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文学评论。
*(三)陆机《文赋》
1.“诗缘情而绮靡”说: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陆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对后来刘勰“率志委和”说颇有影响。
2.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陆机认为要在实践中通过文学构思和技巧去解决它。
3.玄览、虚静:陆机提出创作前的准备,指出要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学习前人的文章著作和酝酿感情。“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学习古人是为了陶冶性情,增加知识,解决“文不逮意”的问题;此外还要解决感情的问题,感情是由感物而来。
4.艺术想象和灵感问题:在论艺术构思的过程中,陆机十分强调灵感的作用,他称之为“应感之会”。灵感来临的时候,文思泉涌,文字丰富,声音悦耳。但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不是作家所能控制的,“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
5.审美标准:应、和、悲、雅、怨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以音乐作比喻,提出了五答标准:应、和、悲、雅、艳。应指音乐上相同的声音、曲调之间相互呼应构成的音乐美,比喻文学的丰赡之美。和指音乐不同的
声音、曲调之间相互配合而构成的和谐音乐美,借此比喻文学创作上丰赡之美要和刚健的骨气相配合。
悲是以音乐上的悲音来比喻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雅指和新声、郑声相对立的音乐,指格调纯正。艳是和提倡诗要艳丽,具有很高的艺术美。
6.意与辞:陆机强调要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意和辞,“选义按部,考辞就班”,务必使意与辞都充分发挥意与辞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结构应按照表达内容的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在部署意与辞的过程中,陆机十分重视意的主导作用,“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以内容为主干,以文辞为枝叶。在艺术技巧方面提出了几个重要的原则:“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之相宣。”这主要指诗歌创作构思要巧妙、辞藻要华美、要有音乐美。
7.文体风格论
陆机将文体分为分为十体,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他对这十种风格特征的论述,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他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主张,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他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四)刘勰《文心雕龙》
1. 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本质论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原道》)道在《文心》中的两重性,一指道家之道,即自然之道;
二是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刘勰认为圣人之文是阐明道的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六经”又是圣人之文的经典,因此必须效法圣人,以“六经”为楷式。
2.囊括体,诗赋为先的文体论:《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34种文体,包含各类文学性与实用性文体。各种文体以诗赋为重,编排上以诗赋为先。刘勰对每种文体的源流演变及创作特征,都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对每一文体的起源及历史发展状况、文体的名称之含义与特点、此种文体的代表作品、创作的要领和方法,都作了深刻的全面的精到的论述。
3.文变染乎世情的文学史论
刘勰《时序》中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他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而演变的原因有三:一在于政治的盛衰和社会的治乱。二在于君主的爱好和提倡。三在于学术思想风气的影响。
5.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构思论
①“神思”指的是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它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神思”
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它的特点是“
神与物游”,即作为创作主体的心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是融和统一的。“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是对心与物之间互相呼应的关系的概括。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虚静能够保证艺术构思的顺利进行,并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刘勰认识到,构思中形成的意,不一定能正确反映客观物象或正确体现作家的主观意图,语言文字不一定能把构思中形成的意确切地表达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刘勰认为要做到“博而能一”,既具备丰富的学识,又有很高的分析概括能力,这样就能做到“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的问题。
②"情以物迁"说:这是刘勰在《物篇》对自然景物与文学关系的论述,它扼要的说明了人们的思想感情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而文辞又是由于思想感情的激动而产生,这是一个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命题。
③"神与物游"说:这是刘勰《神思篇》中对作家创造构思时思维活动特点的描述,他指出作家在构思时,主观精神紧密结合物象,与客观外物一起活动,这个说法道出了艺术思维的一
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创作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处。
6.“体性”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体性”概念,他认为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联。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所说的“体”,一般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而所谓“性”,则是指作家才能和个性。《文心雕龙·体性》篇明
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能直接体现作家的才性。
7.“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刘勰关于文学风格的理论。“风骨”是爽朗刚健的风貌,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具体地说,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理想的文学风格是“风清骨峻”。源于魏晋时代的人物品评。刘勰大力提倡风骨,具有针砭时弊的深刻意义。针对南朝华丽辞藻,风格柔弱的骈体文学。
*(五)钟嵘《诗品》
1.诗的本质是吟咏情性。
明道资料钟嵘阐述了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即文学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指出外界事物对诗人有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物”指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内容,钟嵘不仅重性情,而且还特别强调要抒发怨情。文中所列举的种种感发多与怨有关。“怨”指在社会中遭受迫害,或理想抱负不得实现,因而激发出来的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重直寻的自然之美
①钟嵘重视艺术表现的自然本,批评追求堆砌典故和过分讲究声律,强调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对一
切妨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他都表示反对。他还从提倡自然美出发,批评了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声律派理论,提倡自然的声律美。
②永明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沈约等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形成永明体(新体诗)。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古体诗已暂告一段落,预示着近体诗的即将出现。但在当时,是有不同看法的,如钟嵘就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就会受到束缚。
③"文笔说":六朝时代把文章区别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类。
3.“滋味”论:是钟嵘用来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重要尺度。钟嵘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的“滋味”说是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
4.风力、丹彩论:这是钟嵘提出的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批评理论。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钟嵘所推崇的“风力”,实际上就是钟嵘所憧憬的“建安风力”。
5.“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
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钟嵘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的方法来写作,正是创造作品中“深厚滋味”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