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December 2021 Vol.21 No.24
44临床论著
李守炎 钟桂午 章洪湖
【摘要】 目的 分析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医院2017年8月到2021年8月间收治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修复方式,选择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术的20例为观察组,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术的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后皮瓣存活率、功能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后,观察组患者皮瓣一期存活率90.00%,对照组为6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后,组间瘙痒、素沉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瘢痕增生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疼痛感等皮瓣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临床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以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相较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而言,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逆行转移可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皮瓣一期存活率,具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踝;组织缺损;效果中图分类号 R65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1)24-044-03
作者单位:528100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手足整形外科(李守炎、章洪湖);北京市海淀区空军特医学中心北区骨科(钟桂午)
足踝部软组织损伤是骨科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由于足跟部软组织与骨面、跟腱表面紧贴,且较为薄弱,移动性和血运状况较差,因此在受到外部侵害后易引发足踝软组织受损,并伴随有骨、肌腱等软组织外露的情况[1]。相关研究指出,皮肤的血供功能与皮神经的营养血管有密切关联,因此,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以及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行皮瓣修复的应用逐渐增多[2]。前者修复方式进行逆行转移后会造成患者患处肿胀,导致皮瓣静脉回流受到影响,出现动脉供血不足的现象,后者皮瓣具有两套血供系统,对主要血管不会造成影响,且手术操作较为简便[3]。基于此,选取医院收治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就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以医院2017年8月到2021年8月间收治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修复方式,选择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术的20例为观察组,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术的2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9~63岁,平均39.23±11.24岁;8例患者为车祸致伤,
6例为机器绞伤,重物砸伤、糖尿病各3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1~65岁,平均37.67±9.39岁;10例患者为车祸致伤,5例为绞伤,3例为砸伤,2例糖尿病。两组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3cm×7cm~17cm×10cm,选取皮瓣面积范
围5cm×9cm~13cm×25cm。两组患者上述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相关标准;②患者均无交流沟通障碍;③患者及其家属对知情且接受,并签署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排除合并下肢血管性疾病患者;②排除合并严重精神系统疾病患者;③排除依从性差、不配合者。1.3 方法
1.3.1 创面处理 对存在骨折及跟腱损伤症状的患者行复位处理,取合适的内/外固定器稳定骨折部位,跟腱损伤处以改良Bunnell 缝合法进行缝合修复;若患者为急诊或亚急诊,需将创面进行清理或扩创,以便将坏死或受到污染的组织彻底清除;需将择期病例创面边缘的瘢痕组织进行切除;对受区创面行止血处理,并根据创面及其继发情况合理设计皮瓣的尺寸。1.3.2 皮瓣设计
(1)对照组:患者皮瓣设计以腓肠神经体表投影,即跟腱连接外踝脚尖形成的水平线,取其中点并与腘窝中点相连形成轴线,皮瓣旋转点即穿支点,取外踝上部5~7cm 的位置处。
(2)观察组:患者于术前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腓动脉穿支处进行标记定位,皮瓣设计以腓骨小头连接外踝后缘形成的水平线为轴线,皮瓣旋转点在其距离创面近心端创缘的长度之上增加1~2cm,宽度增加3~4cm。
1.3.3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全身麻醉,保持侧卧位、抬高患肢。依照术前标记位置,逐层将蒂部皮肤、皮下组织以
临床论著
及深筋膜切开,将皮下组织与深筋膜固定稳定,以防分离。
(1)对照组:患者沿轴线切取皮瓣,将上段营养血管进行结扎并将腓肠神经切断,结扎下端小隐静脉。掀起深筋膜下的皮瓣并将其进行90°~180°旋转,随后修复创面,植皮覆盖供区。
(2)观察组:从皮瓣的上缘及两侧切至深筋膜,对筋膜蒂、皮瓣行自上而下游离操作,直至达到较穿支点稍高的位置为止,皮瓣从明道转移至创面,缝合筋膜蒂表面以及明道双侧皮肤,植皮覆盖供区。
1.3.4术后护理将皮片放置于皮瓣下方进行24~48h引流处理,以烤灯保温皮瓣,并将下肢处放置软垫行20~30cm抬高处理。以抗生素对患者进行3~5d抗感染,并根据患者皮瓣微循环状况合理选取抗凝或解痉药物。
1.4观察指标
将患者后皮瓣存活率、功能以及不良反应情况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其中,皮瓣功能包括满意度、疼痛、穿鞋限制、活动限制等,每项0~100分,评分越高,代表皮瓣功能越好。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软件选取SPSS23.0,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百分率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后组间皮瓣存活率比较
后,观察组患者皮瓣一期存活率90.00%(18/20),对照组为60.00%(12/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部分坏死以及边缘坏死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后组间皮瓣存活率比较
组别例数皮瓣一期存活皮瓣部分坏死皮瓣边缘坏死观察组2018(90.00)1(5.00)1(5.00)
对照组2012(60.00)4(20.00)3(15.00)χ2值 4.8000.9140.278
P值0.0280.3390.598
表中( )内数据为百分率(%)。
2.2后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后,组间瘙痒、素沉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增生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后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组别例数瘙痒瘢痕增生素沉着
观察组202(10.00)1(5.00)3(15.00)对照组208(40.00)6(30.00)10(50.00)χ2值 4.800 2.771 5.584
P值0.0280.0960.018
表中( )内数据为百分率(%)。
2.3后组间皮瓣功能比较
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疼痛感等皮瓣功能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后组间皮瓣功能比较(分)
组别例数满意度疼痛感穿鞋限制活动限制观察组2084.15±6.0484.74±7.2991.89±4.3992.76±4.74对照组2083.79±8.2086.18±6.2090.21±4.2193.25±5.56 t值0.1580.673 1.2350.300
P值0.8750.5050.2240.766
3讨论
踝关节周围、小腿下1/3处以及足跟、足背处受到重创后修复重建过程较为困难[4]。传统以肌瓣、游离皮瓣等方式虽可对受损的软组织进行修复,但是时间较长,修复过程的操作复杂,部分情况下会影响到主血管,且局部旋转皮瓣通常情况下无法提供有效修复面积,术后需对患者进行交腿固定,因此存在一定局限性[5]。目前,临床多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以及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逆行转移的方式该病。前者修复优势体现在皮瓣设计操作简便、溃疡情况发生少以及皮瓣保护性感觉恢复快等方面,但其也存在修复后蒂部外形臃肿、皮瓣静脉回流受阻甚至是远端坏死等不足[6]。后
者修复过程中皮瓣血供受到穿支血管的作用,可避免皮瓣静脉回流受阻以及动脉供血不足等情况,确保回流畅通,减少远端坏死现象的发生[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后一期皮瓣存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应用于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中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效果相差不大,但是在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提高皮瓣存活率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王振[8]在其研究指出,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肿瘤切除后创面的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与其呈现较高一致性。
综上所述,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以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应用于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中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相较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
45
现代养生 2021年12月第21卷第24期
Health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December 2021 Vol.21 No.24
46临床论著明道资料
行转移而言,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逆行转移可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皮瓣一期存活率,具较高的应用价值。4 参考文献
[1]
杨文彬,贾拥政,杨润泽,等.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 ].临床骨科杂志,2020,23(1): 71-74.
[2]
杨秋生,吕廷斌.逆行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比较[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1):88-89.
[3]
池征璘,曹学新,陈一衡,等.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穿支皮瓣切取方式的应用[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20,43(3):238-242.
[4]
李攀登,沈国良.携带腓肠肌的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双
血供复合组织瓣修复足踝部腔隙性缺损的临床效果[J ].中华烧伤杂志,2019,35(5):340-394.
[5]
胡雷鸣,欧学海,魏登科,等.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部小面积感染性溃疡创面[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9,42(3): 220-249.
[6]
徐克孝,周友清,丁永斌,等.带蒂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静脉危象的术中挽救[J ].实用手外科杂志,2019,33(2):141-142, 158.
[7]
邓长华,孔繁福,伍真,等.改良腓动脉中低位螺旋桨穿支皮瓣修复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37(4): 454-456.
[8]
王振,刘继军,郑磊.腓动脉穿支筋膜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肿瘤切除后创面的效果观察[J ].河南医学研究,2018, 27(20):3682-3683.
[2021-10-14收稿]
心房颤动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崔泽岩 臧艳静 高淑娜 朱红利 孙倩 刘树理 王素玉
【摘要】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患者和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PS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医院419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HFPSF 组(LVEF ≥50%)142例,CSHF 组(LVEF <50%)277例,根据是否存在房颤分为HFPSF 伴房颤组(n =69)与HFPSF 无房颤组(n =73)、CSHF 伴房颤组(n =92)与CSHF 无房颤组(n =185)。对比分析各组患者心脏超声检查情况及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病死情况。结果 CSHF 伴房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舒张末期内径大于CSHF 无房颤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小于CSHF 无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NT-proBN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FPSF 伴房颤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舒张末期内径及NT-proBNP 水平均大于HFPSF 无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SHF 伴房颤组栓塞相关死亡率、心力衰竭死亡率、总病死率均高于CSHF 无房颤组,心源性猝死率低于CSHF 无房颤组,但只有心力衰竭死亡率和总病死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FPSF 伴房颤组栓塞相关死亡率、心源性猝死率、心力衰竭死亡率及总病死率均高于无房颤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心房颤动对HFPSF 患者病死率无明显影响,但可增加CSHF 患者病死风险。【关键词】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预后
中图分类号 R541.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1)24-046-03
基金项目:2019年保定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1941ZF005)作者单位: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
心力衰竭及心房颤动均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类型,其中慢性心力衰竭为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提示心脏受损较严重;而心房颤动为临床多发心律失常类型,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等影响,导致心力衰竭及心房颤动发病率均呈持续增高趋势[1]。此外,研究发现,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多同时发病,主要是因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心房扩大及纤维化、心肌细胞凋亡、传导减缓、不应期离散,故极易发生心房颤动;而心房颤动发作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心室节律不规则,可致使心输出量异常降低,增加心力衰竭发生风险[2-3]。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及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PSF)均为临床常见的心力衰竭类型,同时,心房颤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力衰竭的预后,但关于其对CSHF 及HFPSF 的预后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仍缺乏大量证据。
基于此,研究拟选取医院心力衰竭患者419例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明确心房颤动对CSHF 及HFPSF 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医院419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HFPSF 组(LVEF ≥50%)142例,CSHF 组(LVEF<50%)277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指南2018》[4]中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心功能NYHA 分级为Ⅰ~Ⅳ级;经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院内因心力衰竭及心房颤动以外的原因病死者;存在其他心脑血管病变者;先天性心脏病者;既往采取心脏手术者;存在乙醇及药物依赖史者。根据是否存在房颤分为HFPSF 伴房颤组(n =69)与HFPSF 无房颤组(n =73);CSHF 伴房颤组(n =92)与CSHF 无房颤组(n =18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