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霸》
第1期
【学霸笔记】
沙尘暴也有“温柔”一面
沙尘暴是荒漠化的标志,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自然灾害之一,并非现代的产物。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源地主要有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也是沙尘暴天气的源地之一。亚洲沙尘暴活动中心主要在约旦沙漠、巴格达与海湾北部沿岸之间的下美索不达米亚、阿巴斯附近的伊朗南部海滨,稗路支到阿富汗北部的平原地带。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都是沙尘暴频繁影响区,但其中心在里海与咸海之间沙质平原及阿姆河一带。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会带来很多的危害,但也有有利的一面。
● 沙尘暴概述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
据赵景波等对我国载有月份的沙尘暴记录统计表明,沙尘暴主要出现在2-5月份,占总数的78. 3%,其中又以3-4月份最频繁,占总数的49.2%, 2月、5月次之,其它月份较少。沙尘暴发生的日变化表现为主要集中在中午至傍晚,夜间至午前则相对较少。
在中国,也有资料说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区。
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
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赤峰、张家口一带,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 沙尘暴形成原因
强风、强热力不稳定(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沙源分别作为动力因子和物质基础,是沙尘暴形成的三个重要条件。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
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
山野资料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 沙尘暴的分布
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它们分别是:北美、大洋洲、中亚以及中东地区。
北美洲的沙漠主要分布于美国西部和墨西哥的北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西部大平原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沙尘暴,被称为黑风暴,大平原损失了3亿吨的肥沃土壤。
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海岸地区沙尘暴最为频繁。
中亚五国是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为过量灌溉用水,乱砍滥伐森林,超载放牧,草场退化,沙漠化十分严重。中亚地区盐土面积非常辽阔,所以造成了沙尘暴和盐尘暴的混合发生。
中东地区的沙尘暴主要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地区,还殃及其他地区,有的沙尘被风带过大西洋到达了南美洲亚马逊地区,还有沙尘被吹到了欧洲。
影响中国的沙尘天气源地,可分为和境内两种。分析表明:三分之二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中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发生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沙尘天气,不影响中国西北地区东部乃至华北地区。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
中国的沙尘天气路径可分为西北路径、偏西路径和偏北路径:
✓ 西北1路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高原中西部或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主要影响中国西北、华北;
✓ 西北2路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或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
✓ 偏西路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或南部的戈壁地区、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区,
主要影响中国西北、华北;
✓ 偏北路径,沙尘天气一般起源于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
● 沙尘暴的影响
我们大家都知道沙尘暴可以污染环境、影响生产生活。它还可以造成地面太阳辐射减少,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还使气温急剧下降,天空如同撑起了一把遮阳伞,地面处于阴影之下变得昏暗、阴冷。影响交通安全、危害身体健康、造成强风侵蚀、沙埋等现象。这些都是沙尘暴的不利影响。可是你知道沙尘暴也有它“温柔善良”的一面么?沙尘暴的危害虽然甚多,但整个沙尘暴的过程却也是自然生态系所不能或缺的部分。最后该给大家来说一说沙尘暴那“温柔善良”的另一面了。
1、沙尘暴带来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沙尘气溶胶含有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比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南美亚马孙东北部输入的沙量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土地增加190千克的土壤;澳大利亚沙暴的红石英沉积物也可在新西兰到,并且肥沃了新西兰的土地。
2、沙尘暴为部分海洋的浮游生物提供养分。如澳大利亚的赤沙暴中所夹带来的大量铁质已证明是南极海浮游生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而浮游植物又可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减缓温室效应的危害,因此沙暴的影响层级并非全为负面。
3、沙尘暴过后可洁净天气,沙尘天气过后的天空是最洁净的。原因是沙尘形成的气溶胶里面钙的含量较高经常带有一些碱性的物质,沙尘对空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有一定的中和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沙尘沉降区的酸雨及土壤酸化。
【地理题中的沙尘暴】
2013且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 )
A.16时-17时 B. 17时-18时
C.18时-19时 D. 19时 -20时
2、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 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 大气逆辐射减弱
3.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 )
A.导致气候变暖 B.引发草场退化
C.引起地表水体酸化 D.增加土壤肥力
【地理视野】
蒿:大自然的馈赠
2015年10月5日,该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凭借发现青蒿素的成就获得了这一荣誉实际上,中国人大约从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食用蒿类植物以防治疫疾的方法并以它们为原料制作了青团、清明馃等传统美食这种山野里寻常的野草先是登上了餐桌,后来又成了一味草药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极佳食材。
蒿属植物的大家族人丁兴旺,全世界约有300多种,分布非常广泛。其中的许多种类能食用、入药。不过,一些常用的蒿名称比较混乱,常常一种蒿有多个别称,或多种蒿共享一个名称。所以,虽然全国各地、从古至今的人们都有吃蒿的习俗,却难以一一考证某时某地吃的是哪一种。
在“青蒿”大家族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艾蒿,艾蒿简称艾,俗称艾草。在某些地方也被叫成“青蒿”是蒿属植物中的超级明星。清明节之后就是春天的最后一个月,即暮春。虽然是春光明媚、万物生长的好时光,但气温渐暖也致使各种病菌繁衍、疫病丛生幸运的是,春天既唤醒了病菌也哺育了抗菌的灵草——艾蒿。据《本草纲目》记载,艾蒿可以“灸百病”,适用范围甚为广泛人们在端午节有插艾的习俗也是因为艾草含有挥发性精油成分芳香的气味对多种细菌、真菌以及病毒具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青团通常是寒食节的时令小吃,有的地方也叫清明馃(guǒ),青团的一般做法是:将艾叶剁碎拌入糯米粉中,揉成鸡蛋大小的团状,上笼蒸熟即可食用。江南一带的青团多有馅儿,最常见的是豆沙、枣泥馅,亦有马兰头干馅、肉松馅。
除了艾蒿鲜嫩的茵陈蒿也常被称作“青蒿”,不过,与艾蒿广治疑难杂症不同,茵陈蒿对黄疸病“情有独钟”。也许是出于茵陈的医药价值,也许是茵陈本身就很美味,茵陈蒿作为蔬菜的历史同样由来已久。
南宋文人洪咨夔在退休后,写了篇倡导吃蔬菜的《老圃赋》,里面的“酣糟紫姜之掌,沐醯(xī)青蔯之丝”,说的就是醋溜茵陈蒿的烹饪方法,茵陈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能经冬不死,因(茵)旧苗而生,象征着顽强坚韧的美好品质。
【地理题中的沙尘暴】参考答案
1-3 C B 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