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4.感受李白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教学难点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前准备
  山野资料  教师:准备本课的朗读录音带或有关课件。
    学生:反复诵读全诗,争取提前背诵下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课件、录音机、朗读带。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介绍相关知识
1.唐代诗歌的发展:
2.关于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幼博览书,研习剑术,喜好弹琴。25岁出蜀,
遍游名山大川,了解民情,欣赏美景达十年之久。后受唐玄宗的赏识,公元742年被召入宫,供奉翰林。但他不屑取媚权贵,遭到谗毁,离开长安,又开始南北十余年的漫游生活。晚年飘泊异乡,生活贫困,病逝于安徽当涂。
年幼时,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
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大唐三百年的典范。
李白起名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就很机灵。七八岁上,他父亲为了给儿子起个好名,便和他一起对诗,试一试孩子的才华。李父起头吟道:“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他先来”。李母对
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话音刚落,机灵的儿子便指着院中盛开的李花,朗声接道:“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父听了拍手叫绝,连夸儿子有诗才。他觉得儿子这句诗的头一个字正是自家的姓,而且李花洁白如雪,很有情味,于是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3.古体诗常识简介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祭祀、宴飨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一任务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逐渐演变,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4.《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古栈道遗址(图片)。栈道为无路可通之处,人工凿壁插以木枋,上铺木板而成的古代悬空通道。远望仿佛悬空小阁,故称栈阁。充分反映了古蜀道之险绝艰难与古人坚韧顽强的毅力。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本事诗》 ,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已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发。)
三、朗读课文
字词正音
噫吁 (yīxū)            鱼凫() 
石栈(zhàn )          猿猱(náo ) 
巉岩( chán )        飞湍(tuān
喧豗( huī )          扪参( mén shēn )   
yīng )            砯崖(pīng )   
万壑()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wéi )          吮血(shǔn )     
咨嗟(
四、整体把握
1.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五、小结:
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六、布置作业。
    1.诵读全诗,背诵第一段。
    2.阅读全诗,弄清每句诗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指名让个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诵中的字音错误和音节错误(重点语句的音节和感情的变化见教参“诵读提示”)。
    2.齐读全文,体会感情基调,为具体分析打好基础。
二、分析课文
(一)解读第一段
①危:高。
②于:比。
③何:多么。
④当:挡。
⑤钩连:沟通相连。
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⑦度:越过。
1.第一段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一层:总写蜀道之难;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三层:蜀道的高危。
2.诗一开篇极言蜀道难有何作用?
明确: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雄放的基调。
3.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丛、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明确:引用远古蜀君开国是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五丁开山的传说是说明蜀道的来由,表达诗人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赞扬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
4.这一段的第三层诗人是如何把想象、夸张和反衬融为一体的?
明确:这几句主要是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先用想象和夸张写山之高,水之险;又用“黄鹤飞不过去,”“猿猱攀不上去”来反衬山势的高危惊险。接着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是从星星中穿过,还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
(二)解读第二段
①但:只。
②从:跟随。
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④去:离。
⑤盈:满。
⑥倚:靠。
⑦湍:急流。
⑧砯:拟声词。
1.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凄凉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2.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明确: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渲染了旅愁
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三)解读第三段
①夫:人。
②当:挡。
③匪:同非。
④朝……,夕……:互文见义。
⑤虽:虽然。
⑥长:深深。
1.第三自然段:写蜀中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易发生战祸,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主旨)。这一段写蜀中剑阁的寓意何在?
明确:从历史回到现实,从写景转而言志。说明四川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果有野心的叛乱者与朝廷对抗,发动战争,朝廷的军队很难攻进蜀中平定叛乱者,因而就会造成“暴尸山野,流血遍地”的战乱局面。表明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三、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一叹蜀道之难
       1.叹高  蜀道的来历      蜀道自古难行 
                        蜀道的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
              2.叹险  蜀道上环境凄清    蜀道自古可畏
                        蜀道上山水险恶  (劝阻友人)     
                              三叹蜀道之难
3.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早还家
惨象环生    (告诫友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一、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