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文中加点的“其”指的是________。“夫子”指的是________。
[2]孔君平由“______”而联想到小儿姓“___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
[3]短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来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特点。
[4]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提示:结合杨氏之子说的话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理解。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点词。
而:________ 啖:________ 去:________ 欲: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仕于南方  不得已而从仕
B.或曰:“啖菱须去壳。”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在下列句中括号里填上句子省略的成分。
(______)曰:“我非不知。并壳者,(______)欲以(______)去热也。”
[4]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②,过中不至,太丘舍③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④?”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⑤。”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⑥之,元方入门不顾⑦。
注释:①期,约定。②日中,正午时分。③舍:舍弃,抛弃。④不,通“否”。⑤委:丢下,舍弃。⑥引:拉。⑦顾:回头看。
[1]文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去:离开  乃:就,于是
B.去:去掉  乃:才
C.去:离开  乃:才
D.去:去掉  乃:就,于是
[2]选出下列句子意思正确解释。
(1)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
A.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B.您等了我父亲很久他却还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C.我父亲没有等您,已经离开了。
D.我父亲等了您不久,已经离开了。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_____)
A.朋友感到生气,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B.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C.朋友感到高兴,下了车想去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D.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扯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
A.和别人相约同行,却相互推诿后离开了。
B.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C.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和其他人先离开了。
D.和别人相约同行,却委托别人来,自己先离开了。
[3]选一选,在括号中填上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A.陈太丘的朋友  B.元方  C.陈太丘
(1)(________)过中不至
(2)(________)去后(________)乃至
[4]《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_______和________两个人,通过对比描写,突出了___________聪明、勇敢、识礼、有节,__________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的
性格特点。
4.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甚聪惠(__________)   为设果(__________)
[2]“孔君平诣其父”中的“其”指的是____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特点,起到________作用。
[4]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外文言文阅读。
杨布
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①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
[1]解释加点的字。
(1)天雨,解素衣。_____ (2)岂能无怪哉?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两处)
向 者 使 汝 狗 白 而 往 黑 而 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
A.出去时穿什么衣服,回来时还要穿什么衣服。
B.杨布家的狗和主人不亲密,主人换件衣服它就不认识主人了。
C.遇事要善于思考,不能只看表面,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6. 文言文阅读。
手不释卷
(材料一)成语解释: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材料二)人物: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
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材料三)典故原文:凡先生之游①,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②。所至厄塞③,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④;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⑤坊肆⑥中发⑦书而对勘⑧之。或径行⑨平原大野,无足⑩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⑪;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⑫复之。
[注释]①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游历。先生:对比自己年长的人的尊称。指顾炎武。②自随:跟随自己。③厄塞:险要关口。④曲折:详细情况。⑤即:靠近,引申为走向。⑥坊肆;街市中的客店。⑦发:打开。⑧对勘:核对校正。⑨径行:任意而行。⑩无足:不值得。⑪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⑫熟:认真仔细。
(材料四)对联:手不释卷识三昧,汗牛充栋满书斋。
典故: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听了孙权的话,手不释卷,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屡建奇功。
[1]阅读材料一、二、三,思考:顾炎武成就斐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三,思考: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单写一写你读了这四则材料后的启发或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一、四,写一句话用上“手不释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①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②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③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④能应也。
夫⑤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赵普文言文
(注释)①鬻(yù):卖。 ②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③或:有的人。 
④弗:不。 ⑤夫:放在句首的语气词,不译。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吾矛之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___”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4]文中的楚人所说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自相矛盾的。
8. 课外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东游:到东方游说。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原因,缘故。 以:以为,认为。
去:距离。 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日中:正午。 及:至,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 汝:你。 知:同“智”智慧。
为,同“谓”,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盘盂(_____) 沧沧凉凉(_____)
[2]理解句子的意思。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______________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______________
(3)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
(4)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哪句话说明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很复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