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内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甚:______________未:______________夫子:______________
[2]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杨氏之子反应很敏捷,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他有礼貌,是从“________”看出来的。
[3]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如草坪上“别踩我,我怕疼”;汽车后“别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
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提示语?请选择一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理解。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hāng cāng)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 sú)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盂:古代的圆口器皿。②汤:热水。
1.圈出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大如车盖 泪如泉涌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选择带线词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两小儿辩日
有口才( ) 辩论( )
(2)日始出时去人近
距离( ) 失去( )
4.用“_______”画出文中的反问句。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问其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
[1]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文中的“家”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______)
(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_______)
(3)这则文言文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来写的。(________)
(4)这则文言文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特点。(________)
[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4. 文言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日:“_____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日:“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面的字。
(1)甚聪惠 甚:_______ 惠:______________
(2)乃呼儿出 乃:_______
(3)孔君平诣其父 诣:________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
[3]将原文补充完整,并说说你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的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寓言故事,完成填空。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1]这则寓言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故事的比喻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言文阅读。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1]用一个四字成语为短文取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2]解释下列带点的字。
值祖父六十寿诞(________) 置于寿台之上(_______)
母令融分之(_________) 融从容对曰(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你觉得孔融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我最棒。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 ,父不在,② 。
为设果,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写出所填句子的意思。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言文阅读。
墨鱼①自蔽②
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②蔽:隐蔽。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④迹:循着踪迹,即跟踪。⑤所以:……的原因。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⑦恃:凭借,依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_________)(_________)
(2)亦足以鉴。(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墨蔽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
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B.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
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
9. 回忆课文,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 ,父不在,乃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 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补充原文。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______)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_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______的作用。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内阅读。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清平乐( ) 翁媪( )
亡赖( ) 剥莲蓬( )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
(3)这首词描写了一个________口之家的农村生活。他们的家境比较________,从________就可以看出。
(4)词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一家人各具情态的________,借此表现________之美和________之趣。
11. 文言文阅读。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虎求百鲁而食之( )
A.设法得到 B.恳求,乞助
C.需要 D.寻
[2]天帝使我长百兽( )
赵普文言文A.替,让 B.出使 C.派,差遣 D.用
[3]天帝使我长百兽( )
A.管理,治理 B.生长,发育 C.增加 D.排行第一
[4]兽见之皆走( )
A.失去原样 B.跑,奔跑 C.通过 D.走路,步行
[5]“狐假虎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6]百鲁看见老虎和狐狸皆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寓言故事讽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2. 读《自相矛盾》,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_______________ 陷: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或:_________________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