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王化基,字永图,镇定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常州。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岚州,时赵普为相,建议以骤用人无益于治,改淮南节度判官,入为著作郎。迁右拾遗,抗疏自荐,太宗览奏曰:“化基自结人主,慷慨之士也。”召试,知制诰,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一日,侍便殿,问以边事,对曰:“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则枝干不足忧。朝廷治,则边鄙何患乎不安?”
②化基尝慕范滂为人,献《澄清略》,言时事有五,其“择远官略”曰:“负罪之人,多非良善,贪残凶暴,无所不至,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若自今以往,西川、广南长吏不任负罪之人,则远人受赐矣。”
③书奏,太宗嘉纳之。
④初,柴禹锡任枢密,有奴受人金,而禹锡实不知也,参知政事陈恕欲因以中禹锡。太宗怒,
引囚讯其事,化基为辨其诬。太宗感悟,以化基为长者。至道三年,超拜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三年,卒,年六十七。赠右仆射,谥惠献。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僚佐有相凌慢者,辄优容之。在中书,不以荫补诸子官,然善教训,故其子举正、举直,举善,举元皆有所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五》,有删减)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知制诰                      (2)则边鄙何患乎不安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_____
A.权力    赵普文言文B.权宜    C.权变    D.暂代官职
(2)其或怙恶不悛(_____
A.悔改    B.次序    C.羞耻    D.关怀百姓
18.把第2段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
19.第一段划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
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则枝干不足忧
20.选取第4段在叙事方面的一个特点加以评析。
21.第④段记载王化基“谥惠献”,你认为“谥”的内容准确吗?请说明理由。
16.(1)主持,掌管;(2)边疆,边远的地方
17.    D    A   
18.百姓遭受灾祸,最终也没有谁能够上诉(或最终没有了让他们申诉的人),这实在不是朝廷(或皇上您)安抚边远百姓的意愿。
19.治 天 下 犹 植 木 焉 /所 患 根 本 未 固 /固 则 枝 干 不 足 忧
20.答案示例一 :本段为补叙。辨诬是对主要事迹的补充,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善教训是对以进言为主干内容的补充,这使传主生平经历及品性完整,突出传主人生的主干事迹而不漏有价值的内容。
答案示例二:辨诬事件,宽厚有容、喜愠不形的品性,其人生结局,对儿子们的做法,都是概叙,与前面详细叙述结合,使传记繁简得当,使传主生平经历及品性完整,让人们对传主有全面的认识。
答案示例三:本段叙述中有春秋笔法,叙述中有对人物的臧否。为辨其诬的事件中含赞扬,谥号是朝廷对其一生的平定,宽厚有容喜愠不形、不以荫补诸子、善教训是直接赞扬。这样写彰显了史传惩恶扬善、倡导美好风尚的功用。
21.答案示例:准确。王化基自荐被皇上评为慷慨之士,边事对策、献《澄清略》意图安国惠民,犯颜辨诬显刚正。其一生主要事迹在(进言),所献正确。所以谥号准确。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知:主持,掌管。句意:掌管皇帝的诏令。
2)鄙:边远的地方。句意:那么还担心什么边境不安呢?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权:代理,暂代官职。句意: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暂代御史中丞。
故选D
2)悛:悔改。句意:他们也许会坚持作恶不思悔改。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罹殃,遭受灾祸;卒,最终;莫,没有人;非……也,否定判断句;抚绥,安抚。
1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治理天下就好像植树一样,所担心的是根基不稳固,根基稳固则枝干不用担心。
“焉”作句尾语气助词,“所患”是名词性所字结构,作句子的主语,“焉”后断开;第一个“固”是形容词,作句子的谓语,第二个“固”作下一句的主语,两个“固”不能连用,中间断开。最后的断句是:治       /所 患 根 本 未 固 /固 则 枝 干 不 足 忧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选取第4段在叙事方面的一个特点加以评析,这是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本文在叙述手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运用了补叙手法、叙述上详略得当和运用了春秋笔法。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任何一种加以评析。
文章共有四段文字,前三段主要叙述王化基的生平经历和为官任职的情况,第四段由“初”可知,此段是补叙,“化基为辨其诬”“谥惠献”“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善教训”从不同角度展现王化基的品行特点,是对传主的有益补充。
从叙述详略看,文章四段文字,其中前两段叙述王化基的生平经历和为官任职的情况,叙事详尽,为详写;而最后一段“化基为辨其诬”“谥惠献”“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善教训”从不同角度展现王化基的品行特点,叙事以略写为主。
从最后一段看,“化基为辨其诬。太宗感悟,以化基为长者”“赠右仆射,谥惠献”“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不以荫补诸子官,然善教训,故其子举正、举直,举善,举元皆有所立”这些叙事中包含了作者对传主的赞美和肯定,有作者的褒贬评价,利于读者了解人物品行,倡导向善的美好品德。这是叙述中有春秋笔法。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亮明观点,然后结合谥号的含义和人物事迹来分析。
“惠献”是王化基的谥号,“惠”是施恩惠,“献”指的是善于进言。结合“慷慨之士也”“问以边事,对曰……朝廷治,则边鄙何患乎不安?”“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化基为辨其诬”“以化基为长者”可知,王化基为官任职关心百姓和国家社稷,善于、敢于进言献策,由此可知“惠献”的谥号准确。
参考译文:
①王化基,字永图,镇定人。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大理评事,通判常州。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岚州知州。当时赵普任宰相,化基因建议突然提拔用人对政事没有好处,而改任淮南节度判官,后入朝为著作郎,升任右拾遗,他写奏章自我推荐。太宗看了奏章说:“化基自动结识国君,是个想为国效力的慷慨之士啊。”征召他入试,掌管皇帝的诏令,以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暂代御史中丞。有一天,在便殿侍奉,皇帝向他询问边境事务,他回答说对:“治理天下就好像植树一样,所担心的是根基不稳固,根基稳固则枝干不用担心。朝廷治理得好,那么还担心什么边境不安呢?”
②化基曾经仰慕范滂的为人,献上《澄清略》说到当今的五件事,其中“择远官略”说:“犯罪的人,大多不是良善之人,他们贪婪凶恶残暴,什么坏事都敢做。如果把远方管理百姓的官职给他们,他们也许会坚持作恶不思悔改,依仗远离朝廷而为非作歹。小民百姓遭遇祸患,最终却无法上诉,很不合乎朝廷安抚远人的想法。如果从今以后,西川、广南长官不任用犯罪的人,那么远方的人就是受到恩赐了。”
③奏章送上,太宗赞赏并接纳他的意见。
④当初,柴禹锡担任枢密官职,有个奴仆接受了别人的钱财,而柴禹锡其实不知道。参知政事陈恕想要用这件事诋毁禹锡。太宗大怒,把禹锡关进监狱审讯这件事,化基为禹锡辩解。太宗醒悟,认为化基是德行高尚的人。至道三年,破格提拔为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三年,去世,年纪六十七岁。赠右仆射,谥号惠献。化基宽厚有气量,喜怒不形于,同僚中有欺凌怠慢他的,总是能够宽容。在中书省,不凭借祖上荫庇让儿子当官,然而善于教育子女,所以他的儿子举正、举直、举善、举元都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