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二)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赵普文言文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误:典籍,正: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误:标点,正:删改。
  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19、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误:许多,正:称赞。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三)
  古代官职称谓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
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
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
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