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与测试
一《咏雪》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聚集 (2)俄而雪骤 不久,不一会 急
(3) 欣然 高兴的样子 (4)撒盐空中差可拟 大体 相比
(5)未若柳絮因风起 趁,乘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们讲论文章的义理。
(2) 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
(3)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在空中撤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
(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道韫)是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2)、《咏雪》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并说出理由。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一句将物象与
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二《陈太丘与友期》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2) 太丘舍去(舍弃)
(3)去后乃至(才) (4)尊君在不(同“否”)
(5) 相委而去(舍弃) (6)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7)下车引之(拉) (8)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友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个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三)、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元方,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主要人物。
(2).元方是从哪些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信用方面,是父亲友人失约在先;礼貌方面,是父亲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谩骂元方的父亲。
(3).陈太丘之友和元方各是怎样的人?从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道理:做人做事要讲诚信,要知错能改。
三、《论语》十二章(节选)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 ((按时) 2.温故而知新 ( 温习 )
赵普文言文3.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发怒) 4.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5.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6.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四十而不惑(疑惑,迷惑)
9.不逾矩(规矩) 10.不亦君子乎(.也)
11.人不堪其忧(忍受) 1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13.饭疏食饮水(吃饭) 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5.必有我师焉(老师) 16.不舍昼夜(舍弃)
19.温故而知新(.旧知识) 20.有朋自远方来(从)
二 《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夏说:“博览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回答问题
1、《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态度的是哪几章?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方法的是哪几章?
1、学而时习之。2、传不习乎?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第二章,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只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4、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请你结合课文《《论语》十二章》淡谈,他这样说的根据何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论语〉十二章》主要从学习态度、方法、修身为人等方面给我们以启示,学好《论语》,并按其中的道理去做,就可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而又有学问的人,就可以担当治理天下的大任。
5、学与思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