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古诗文为载体,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摘要:认真挖掘文言古诗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并将之发扬光大,使之形成今日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关键词:中学文言古诗文传统美德教育
正文: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文言古诗文比重较大,而且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它们无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承载着厚重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铸就的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核。
所以,这些文言古诗文,自然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尤其在现在这样物欲横流,物质至上的社会就显得特别重要。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认真挖掘文言古诗文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并将之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今日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一、文言古诗文在传统美德教育中的功能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代仁人志士无不以国家兴衰为己任,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教师只要因势利导,以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肺腑的事迹来感染学生,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一代诗圣——杜甫虽然身处草庐,风烛残年,遭受寒冷之痛,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所震撼。
范仲淹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心系天下君民,都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柳宗元被贬永州,看到百姓疾苦,虽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也仍不禁喊出了“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而此类古诗文甚多,如:《出师表》、《晏子使楚》、《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赵普》、《木兰诗》、《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这些篇章,本身就以凸显的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教育的极好教材。
当然,古人的忧国之言,治国之论,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今天看来必然会有许多偏颇缺失,但抛去其中愚忠愚孝、沽名钓誉的部分,今天还有许多仍可为我们的学生所借鉴。
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古诗文中的大好河山,激发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比如《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用一个长句,具体写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远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淼,从时间角度写出了景象的千变万化。而且“衔远山,吞长江”还运用了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极写洞庭湖的气势。给人以美的感受。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山峡》、《小石潭记》、《于园》、《黄鹤楼》、《醉翁亭记》、《与朱元思书》等。
(二)立志教育。
立志是构成传统美德,促使一个人发奋向上,努力成才的不竭力量。
文言古诗文中,有远大志向的人物形象也很多。比如:范仲淹虽政治上不得意,但还坚守着自己崇高的政治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愚公面对高峻的太行、王屋二山,仍坚持移山直至感动天帝。陈涉虽身为“佣耕”,但不坠青云之志,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文言古诗文中中能激发人意志、催人奋发的德育渗透点,教育和激励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立志做一个为实现自己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现代中国人。
(三)明理教育。
明理是形成传统美德的基础,知书达理是对先哲的赞誉。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言文,有很多是说理性的文章。比如:《论语(十则)》通过对话式的结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为学以及治学应有的态度。《送东阳马生序》通过东阳马生的求学历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锲而不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金石可镂”。《鱼我所欲也》运用大量的论证,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会面临很多抉择,我们必须以义为重,必要的时候,应舍弃生命,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生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明理这个中心,对学生进行明理教育,增强学生明辨是非,识别真假的道德评价能力。
(四)挫折教育。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经受一点小小的挫折往往就会想不开。轻则离家出走,重则轻生。这样的事例,见诸报端的举不胜举。所以挫折教育不仅是广大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现代中国人的需要。我们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对学生加强受挫教育。
其实,古代文人有很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不朽的名篇,都是他们在仕
途不顺、潦倒时写下了。欧阳修和范仲淹不就在变法失败遭到贬谪后,写下了《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吗?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个杰出的历史人物,不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的不平凡吗?
通过学习这些文言古诗文,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懂得一个人成材必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让他们懂得人一生很少有一帆风顺的,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显得尤为迫切。
(五)修身教育。
所谓修身是指注意对自身品德的修养。我国历代圣贤特别重视修身养性。正如孔子所说:“德之不修,学之不养……是吾忧也。”教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邹忌讽齐王纳谏》、《陋室铭》、《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等文言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了修身养性的教育,或表达对己一日三省、勤学上进、自强不息的要求,或表达对人宽宏大度、与人为善的胸怀和去恶向善、追求美好的期望,或表达对事物的爱憎分明、积极乐观的态度等等,这一切无不对学生的传统美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利用文言古诗文,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言古诗文,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其一、就教师本身来讲,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有淡薄名利的态度和积极乐观的精神。要凭着对事业、对学生的无比热爱和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借讲台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渗透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土壤得到“春雨”的滋润。
其二、加强学生的朗读。教学中,对那些文笔优美的片段或说理精彩隽永的篇章,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通过朗读,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从而有浅入深地感悟文言古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或深刻哲理,达到寓传统美德的教育于朗读训练之中的目的。
第三、加强字词句的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文言古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句的分析,让学生既理解这些语言文字在描写人物、叙述事件表达感情、说明哲理过程中的使用方法,又领会其思想内容,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
第四、进行联想类比。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启发学生打破时空界限,展开联想。如把《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进行比较。把曹刿和诸葛亮、赵普文言文
邹忌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爱国思想。
总之,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文言古诗文这一载体,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进而陶冶其性情,培养其品质,树立民族自豪感,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的,“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2、鲁纪权浙江余姚阳明中学《语文新课程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报告
3、雷一鸣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