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睡眠模式
年度
项目类别
编号
学科分类
课题论证
课题名称:30年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史(1978-2008)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30年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史(1978-2008)研究现状述评
①“流行音乐”的术语界定
学界目前认为:流行音乐是产生于都市文明进程并异于古典与传统的大众音乐,其生产方式工业化、传媒手段现代化,并以青少年亚文化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为接受主体,以表达非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以商品性、流行性、娱乐性、参与性为其典型文化属性的新兴音乐文化。
此界定中“城乡二元结构意识”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下“流行音乐”的本质特征且缺乏“人性化意识”。
史料建设
1978年以来的我国年流行音乐史料建设,基本呈薄弱而残缺的状态。该领域千余篇文章的历史资料大都分散零碎,尚未形成学术研究意义的史料系统。而福建师大王思琦博士论文的史料却相对严谨而丰富,有一定系统性。既注明史料原始出处,又有核实、勘误,还在部分记者、专栏撰稿人的乐评记录中,发现了有史料价值的材料。
以下几部专著呈现一定程度的史料特点:《十年:中国流行音乐纪事》与《流行音乐的悲与欢》均以1986-1996年为时限,前者史料梳理细致,史论结合,并附年表,后者有其间流行音乐重大事件的反思和总结;《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与《中国流行音乐20年》两书都以1978-2001年为时限,史料互补,前者线性梳理了历史脉络,并有大量圈内人士采访,对流行音乐发展历程的描述相对客观公正、史论结合,史料价值较强。《他们为何大红大紫:新世纪中国流行音乐侦探》以“女子十二乐坊”、“刀郎”、《老鼠爱大米》三大事件为背景,总结了流行音乐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狂欢季节——流行音乐世纪飓风》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其中对北京、广州、上海、香港、台湾等地流行音乐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前瞻性;《边走边唱:中国流行音乐》有助于研究流行音乐的消费实质。上述著述的局限在于史料或记述,基本没有注明出处,研究使用不便,甚至影响其成果的史学价值判断。
③史学研究
在近500篇研究流行音乐并涉及历史问题文献里的,涉及音乐史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有三。
因为缺乏对流行音乐发展史的宏观把握,王薇与岳春梅的研究深度、力度都显不足。王薇的《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1978-1981》对历史的梳理分析时间跨度不够大;岳春梅的《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研究(1980—2005)》着重研究歌词的社会文化心理。
王思琦的博士论文史事梳理线索清楚;“流行音乐”的术语界定,基础材料丰富,有一定说服力;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细致清楚。当然,如果把此文作为音乐史学著作来看待,其作家作品方面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
④社会文化背景研究
罗仲谦 杨怡
社会文化背景早已进入大众文化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呈渐热之势,因专业局限,尚无重要成果。陈映芳、周晓虹、杨长征等人的研究有一定代表性。
⑤培训教育教学及其他
培训教育教学约占已有成果的50%略强,忽视其存在将影响对30年流行音乐发展总体风貌的把握。大体上,此类研究就事论事、随笔式的议论居多;白丽萍等人的演唱技巧,任达敏等人的流行音乐创作研究有一定代表意义。另外,杨晓勋等人在传播、审美、音乐社会学等领域的成果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总之,30年流行音乐相关研究尚无重大成果:充实的史料系统尚未建立,历史脉络梳理不全面,作家作品研究薄弱,基础性流行音乐理论研究,特别是与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关的“人性化”流行音乐理论研究尚未起步。
(2)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①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赋予流行音乐在文化发展战略意义上的“人性化”内涵,体现“商机”与“性情”互动的时代特征。
②本课题将为史料建设的基础工程增砖添瓦,初步形成30年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史的资料系统,并勾画出相对清晰的时间分期和风格流派。
③在清晰的分期和流派格局下,初步形成30年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史的作家作品系统,有开创性意义。
④发挥团队优势,丰富背景理论,加强文艺思潮研究,把握宏观社会构架与微妙复杂的情感世界的内在联系。
⑤初步形成流行音乐教育史的总体框架,具开创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1)主要研究内容
①作家作品
一部真正意义的音乐史除去必要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相关音乐发展规律外,其重中之重就是作家作品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讲,作家作品所体现的全息文化本身就折射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作家作品的兴衰沉浮体现出音乐艺术自身发展同社会文化关系的互动规律。深入研究作家作品本身,以此为基础总结其决定或影响大局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这是音乐史学科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②流派、分期
以流行音乐作家作品系统为基础,根据商品经济体制下流行音乐的“人性化”特征界定其风格流派,以阶段性特征为标准明确分期。
③重大事件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划分流行音乐分期与流派等非物质文化特性的重要依据是作为社会存在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与作家作品遥相呼应,共同构建流行音乐史的宏观格局与微观巨变,而这种格局与巨变的纽带就是“人性”。
④文艺思潮
30年流行音乐的“潜在人性”演化为文艺思潮,而作家作品又是“物化的人性”。
⑤教育
初步形成流行音乐教育史的总体框架。
⑥其他
发挥团队优势,拓展文艺诗学、语言学等在本课题的学术增长点。
(2)基本思路和方法
①突出史料战略地位
首先,完善史料系统,突出史料战略地位。
第二,慎用史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研究尽可能与历史当事人直接交流与沟通,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之一。为减少偏差,应有分析地使用文字资料。
第三,避用“非官方”网络史料。非多有如下特征:资源贫乏,内容雷同,常含明星生活透视,制作者缺乏专业知识仅凭兴趣而为,所含史料真伪难辨等等。
第四,资料搜集,力求全面,突破前人。流行音乐研究的现实告诉我们:没有新的、系统的资料研究就没有进展和突破,因此,资料收集范围一定要全面,力求突破前人。资料范围涵盖音乐圈内外的各种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年鉴等,甚至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方面的资料,文学、美术、电影等姊妹艺术资料,特别是具有学科建设、资料建设意义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音响、音像资料,更具补白的意义。我们相信,通过资料的搜集,发现新资料,启发新思路,甚至发现了一些已有研究成果中不够准确或者是错误的说法。
②研究范围
鉴于本课题的研究时段里,港澳台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复杂性,故暂不将港澳台流行音乐列入研究范围内。
③明晰“流行音乐”概念
“流行音乐”概念来源于相对完善的史料系统,而史料系统建立的本身常常面对“什么是流行音乐”的质疑。明晰“流行音乐”概念的任务将贯穿全部研究的始终。
③突出作家作品的核心地位
(3)重点难点
①重点:“流行音乐”概念、作家作品
②难点:作家作品、社会背景、总述、分期
(4)主要观点
地板砖十大品牌排名
①社会背景
30年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根源,最直接的根源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②流行音乐的概念
费玉清snh48
本课题将在目前学界成果里强调市场经济与娱乐意识,加入城乡一体化意识,并增强流行音乐与主流意识的血肉联系。
③多元化特征多元化影响
超文化与亚文化、民族性于地域性、主流意识与非主流意识、官方与民间、传统与现代,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诸文化因素的多元构成,使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呈现多元化存在特点。
④作家作品与文化战略的调整、合作、包容和引导
市场经济意识下,国家的文化战略已经对流行音乐发展做出适当调整、合作、包容和引导。
⑤面向市场感悟时代与人生
流行音乐能否把握商机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准确捕捉社会大众的各种亚文化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当代情思。
⑥良性互动共建和谐
流行音乐的未来发展应与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才能实现流行音乐领域和谐发展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5)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出口贸易流程①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赋予流行音乐在文化发展战略意义上的“人性化”内涵,体现“商机”与“性情”互动的时代特征。
②初步形成30年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史的资料系统,并勾画出相对清晰的时间分期和风格流派,有助于学界与社会对流行音乐的深入研究与宏观把握。
③初步形成30年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史的作家作品系统,有开创性意义。
④文艺思潮研究立足把握宏观社会构架与微妙复杂的情感世界的内在联系,有战略意识和务实精神。
⑤初步形成流行音乐教育史的总体框架,具开创性。             
3.项目负责人与所申报课题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两类限填20项)。限4000字以内(A4纸不得超过4页,一律以宋体4号字打印,行间距固定值为20磅)。
课题负责人在《文艺研究》、《人民音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电影文学》、《电影评介》、《作家》、《四川戏剧》、《民族艺术研究》等发文30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收录3篇,CSSCI收录3篇。其中核心10篇中3涉及流行音乐。
主要参考文献:
空调扇好用吗(1)王思琦.1978-2003年间中国城市流行音乐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关系研究(博士论文)[D].福建师范大学.2005.
(2)于艾香. 边走边唱:中国流行音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3)义晓.他们为何大红大紫:新世纪中国流行音乐侦探[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
(4)于今.狂欢季节:流行音乐世纪飓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5)付林.中国流行音乐20[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6)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7)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8)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
(9)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及文化学研究(硕士)[D].河南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