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废名《竹林的故事》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那时我们是专门请一位先生在祠堂里讲《了凡纲鉴》,为得拣到这菜园来割菜,因而结识了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地害羞而又爱笑,我们以后就借了割菜来逗她玩笑。我们起初不知道她的名字,问她,她笑而不答,有一回见了老程呼“阿三”,我才挽住她的手:“哈哈,三姑娘!”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墩怎么读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淫雨之后,河里满河山水,他照例拿着摇网走到河边的一个草墩上———这墩也就是老程家的洗衣裳的地方,因为太阳射不到这来,一边一棵树交荫着成一座天然的凉棚。水涨了,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刚刚高过水面,老程老像乘着划船一般站在上面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那就不移地转过
身倒在挖就了的荡里,———三姑娘的小小的手掌,这时跟着她的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一直等到蹦跳蹦跳好容易给捉住了,才又坐下草地望着爸爸。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三姑娘渐渐把爸爸站在那里都忘掉了,只是不住地抠土,嘴里还低声地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不觉也就瞥到那滔滔水流上的一堆白沫,顿时兴奋起来,然而立刻不见了,偏头又给树叶子遮住了———使得眼光回复到爸爸的身上,是突然一声“啊呀”!这回是一尾大鱼!而妈妈也沿坝走来,说盐钵里的盐怕还够不了一飧饭。老程由街转头,茅屋顶上正在冒烟,叱咤一声,躲在园里吃菜的猪飞奔地跑,———三姑娘也就出来了,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倾斜成一块平坦的上面,高耸着一个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只有杪梢还没有斩去的枝丫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正如这块小天地,春天来
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地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
三姑娘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所以听了敲在城里响在城外的锣鼓,都能够在记忆中画出是怎样的情境来。“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忖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地这样猜。妈妈正在做嫂子的时候,也是一样地欢喜赶热闹,那情境也许比三姑娘更记得清白,然而对于三姑娘的仿佛亲临一般的高兴,只是无意地吐出来几声“是”———这几乎要使得三姑娘稀奇得伸起腰来了:“刚才还催我去玩哩!”
三姑娘实在是站起来了,一二三四地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地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
见了三姑娘活泼泼的肩上一担菜,一定要奇怪,昨夜晚为什么那样没出息,不在火烛之下现一现那黑然而美的瓜子模样的面庞的呢?不———倘若奇怪,只有自己的妈妈。人一见了三姑娘挑菜,就只有三姑娘同三姑娘的菜,其余的什么也不记得,因为耽误了一刻,三姑娘的菜就买不到手;三姑娘的白菜原是这样好,隔夜没有浸水,煮起来比别人的多,吃起来比别人的甜了。
我在祠堂里足足住了六年之久,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淡得同月一般———这自然是旧的了,然而倘若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不能够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这时青椒出世还不久,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鲜青椒煮鲜鱼,是再好吃没有的。三姑娘在用秤称,我们都高兴得了不得,有的说买鲫鱼,有的说鲫鱼还不及鳊鱼。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妈妈在家里等吃饭。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
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雾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
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以回忆串联三姑娘从童年到妇人的人生经历,这种构思使文章富有真实感且流畅自然。
B. 老程从荷包里掏出的一把大红头绳,映照出父亲浓浓的关爱,体现了作者对人物的同情与爱怜,升华了文章主旨。
C. “我”与三姑娘青梅竹马,文中挽手、急于走过竹林、三姑娘低头等情节流露出年少暗恋、爱而不得苦涩怅惘。
D. 小说不刻意设计情节,却自有跌宕起伏;不刻意展示主题,却自带人生悲欢;不刻意雕琢人物,却自然形象丰满。
7. 关于文中老程去世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特殊的创作技法让老程的死亡平添了几分朦胧彩,因而冲淡了三姑娘与妈妈的悲伤之情。
B. 老程的死亡是岁月静好铺排描写的急刹,先扬后抑形成反差,反差产生了强大的艺术张力。
C. 用土堆和竹竿等来表现老程的死亡,这些意象给人一种生老病死的宿命感,体现生命的无常。
D. “然而那也并非是长久的情形”,母女勤敏,家事兴旺,这反映出三姑娘母女俩的坚强和冷漠。
8. 小说以几年之后“我”偶遇三姑娘作结,这样的构思意味深长,请简要赏析。
9. 作家汪曾祺评论说:沈从文和废名在处理题材的方式、叙述方式、精神气质上有相似性。请结合《边城》和本文,简要分析两位作家相似的创作风格特点。
6. 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青梅竹马”“流露出年少暗恋、爱而不得的苦涩怅惘”错误。从行文来看,“我”和三姑娘在不同的人生轨道上,都只是彼此的过客。“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的坦荡言辞,不符合暗恋之人的口吻。“我”回家乡再遇三姑娘,是打算去郊外看烧香时的偶遇。种种细节说明“青梅竹马”“暗恋、爱而不得”之说于文无据。故选C。
7.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
A.“因而冲淡了三姑娘与妈妈的悲伤之情”错误,小说的诗化特质冲淡了死亡的悲剧意味,但无法冲淡小说人物的悲伤之情。
B.“先扬后抑”错误,先扬后抑指为了否定或贬低某一对象,先极力肯定讴歌赞美这一对象,以便起到更加突出强调作者观点、立场和态度的效果,文章不涉及作者对老程生前死后的态度变化,故“先扬后抑”错误。
D.“冷漠”错误,死者已矣,生者该勇敢乐观地活着,三姑娘母女俩对亲人死亡的逐渐坦然,不能说是冷漠。故选C。
8. ①偶遇情节展示三姑娘变成普通平凡妇人的近况,表现其淳朴勤劳的品性一如既往。②
表现了三姑娘从儿童到妇人的人生经历,时间的跨度引发人们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充分展现作者对故乡的温情,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和悲悯关切。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我的三,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分析,偶遇情节展示三姑娘变成普通平凡妇人的近况,表现其淳朴勤劳的品性一如既往。
根据“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地害羞而又爱笑……我们从此就呼她三姑娘”“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母女都是那样勤敏,家事的兴旺”“三姑娘实在是站起来了,一二三四地点着把数,然后又一把把地摆在菜篮,以便于明天一大早挑上街去卖”“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分析,表现了三姑娘从儿童到妇人的人生经历,时间的跨度引发人们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充分展现作
者对故乡的温情,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和悲悯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