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疍家“水上民歌”名称与概念问题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一、疍家“水上民歌”
疍家“水上民歌”亦称“咸水歌”她是流传于岭南一带的一朵独具地域特的艺术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历史成因看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朝代频繁更迭战火连绵以及气候变迁等原因造成大批北方中原流亡家眷和难民越过长江向岭南一带海域不断迁移和漂流“水上民歌”是疍家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生活方式。福建、广西和海南疍家“水上民歌”传承了广东称之为“咸水歌”的种种优长分别创立了属于自己的鲜明风格与广东咸水歌相比既异曲同工又迥然相异。“水上民歌”是中国汉族民歌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广泛传播于中国南海热带海域的“音乐珍品”。
从文化属性看“水上民歌”具有陆地和海洋双重属性;从族系属性看“水上民歌”虽然是汉族民歌的一员但由于长期迁徙漂流多个省份跨越并与当地少数民族生活在同一片区域形成了多元文化“血统”;从音乐和审美特征看在传承了广东“咸水歌”吟诵调口语化等特点的基础上融入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从而创造了包括有独唱、二重唱、多人表演唱的水上歌谣、叙事民歌、抒情短剧等多种表演样式;从语言特征看传承了广东粤语逐渐同化并融入了海南琼语、福建闽语、广西壮语和当地方言语言委婉、韵味
十足、极富特;从内容和形式看艺术表现力丰富、感染力强。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多地疍家“水上民歌”沿用广东“咸水歌”的称谓至今。
海上生活催生了疍家人开朗、豪爽、乐观的性格特质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海洋热爱和平作为汉族族与黎苗壮等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关系和谐融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咸水歌”。早年广东习惯将疍民唱的歌称之为“咸水歌”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带、沿海区域别称疍歌、蜓歌、蛮歌、咸水叹等因为她有大海的滋味、大海的意蕴故“咸水歌”一词被大家认可并在广东一带广泛流行开来因为她是疍家人创造的民歌所以又被广泛地称其为疍歌、蜓歌、蛮歌、咸水叹、白话鱼歌、后船歌等后来许多学者专家冠名为水上民歌、船上小调、南海情歌、疍家歌谣、疍家调、吉普赛之歌等叫法和称谓多达几十种之多。
“咸水歌”也好“水上民歌”也罢她经过了千百年的口耳传承成为地域特鲜明的南海民歌它是疍家人脱口而出的歌谣也是疍家人生活中疏通和交流情感的桥梁歌中蕴含着疍家人的文化审美以及为人处事的生活理念和哲学可以毫无夸张地说“咸水歌”同疍家人的生活生生相息不可分割她是疍家人出海起航和丰收归来的“集结号”倾注了疍家人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更有学者形象地称其为疍家人抚慰心灵和寄托精神的“海上圣经”。
二、海南疍家“水上民歌”名称与概念繁杂多样
关于海南疍家“水上民歌”名称和具体概念与“两广”和福建大致一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的是按照疍家人口头习惯随意而叫有的则是研究者按照约定俗成的称谓来称呼花样百出、繁杂多样虽然疍家“水上民歌”同属疍家人所创造但却出现了有多种叫法和不同解读的混乱现象令人费解和堪忧。比如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大多都将其称之为“咸水歌”、“疍歌”或“疍家歌谣”。许多关于疍家音乐文献以及新媒体如百度网、搜狐网等也都对此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解读称谓和叫法如此复杂多样、眼花缭乱致使疍家“水上民歌”概念混淆产生对疍家“水上民歌”历史文化与传播研究产生诸多误读和曲解。归纳起来的名称与概念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来自《音乐词典》:“咸水歌”是民歌的一种。主要流传于广东中山、番禺、珠海、南海、广州市等地农民每逢中秋夜大家摇船聚集到江心斗歌、听歌成为中秋“咸水歌”擂台。“咸水歌”的曲调一般都系随字求腔结尾处有固定的衬腔。由于演唱活动频繁内容不断丰富曲调也随之不断发展。歌词为两句一节每句字数不均每节词同韵各节可转韵。曲式结构为上下句。每句的句首和句尾有基本固定的衬词和衬腔结尾时都用滑音下行。六声徵调式音调悠扬抒情。另有“大蹭歌”、“姑妹歌”亦属于“咸水歌”歌词格式、曲式结构、调式等与“咸水歌”基本相同。但句首、句末的衬词、衬腔不同。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由于历史原因海南把疍家“水上民歌”称之为广东“咸水歌”已成习
惯从而造成解读不够全面和前后无法对应等诸多问题。1985年的海南诸岛隶属广东管辖1988年海南诸岛从广东省分离创建为海南省。因此当年《音乐词典》的解读未涉及海南疍家“水上民歌”也在情理之中。
再者雖然海南疍家“水上民歌”的音乐与“两广”、福建的“咸水歌”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但经过了千百年“口耳相传”的传播过程加之海南属多民族省份且地处热带海域气候环境独特音乐通过“个体遗传”到“社会遗传”的过程中发生、发展或变异的情况想来也是必然的。虽然海南疍民演唱海南疍家“水上民歌”仍然有广东“咸水歌”的一些痕迹例如语言部分沿袭了广东粤语而事实上海南疍家“水上民歌”早已融入了琼语的诸多元素并夹杂了当地乡音及俚语——即带有方言的韵味等地方文化彩也催化和生成了海南疍家“水上民歌”中鲜明的地域特。
闽南语歌曲经典老歌关于这一论点广东疍民文化研究学者吴竞龙的《水上情歌》一书中的“水上居民的历史”一节简要叙述了疍民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其中就有五种学说观点。他认为:早期的岭南疍民操广东(粤)语这是早期疍民最初的也是最习惯了的基本语言。因此到了广西的疍民其语言特点是粤语+广西方言;漂流到福建的疍民其语言特点是粤语+闽南语;随海漂流到热带海域的海南疍民其语言特点是粤语+琼语+当地方言。关于疍家语言变迁和语言同化的问题笔者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分析论述。
关于海南疍家“水上民歌”语言复杂的特性仍有一些疑惑摆在我们面前并等待着合乎逻辑的答案。从北方向岭南迁徙的大批汉族居民原本使用中原等地的北方语言在经过长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再到岭南的广东等地按正常逻辑应该也会继续沿用北方语言他们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入乡随俗同化并熟练掌握了广东粤语?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后仍以广东粤语为主要的沟通语言沿袭至今?在科技发达、社交广泛便捷的现状下疍家人为什么仍沿用着粤语?海南疍家人与“两广”、福建
、广西的疍家人在语言习惯上尤其是在演唱疍家歌曲的语言上有无区别?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目前学术界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这也为今后疍民音乐文化研究尤其是为疍民语言学理论研究留下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研究课题。
语言往往是决定某种民歌音乐形态和风格特征的重要元素之一按照语言与音乐互相影响的思维逻辑来分析可以将广东粤语作为早期疍民的基本语言漂流到什么地区就融进当地的语言。因此“两广”、福建和海南的疍民各自運用粤语+夹杂当地语言的文化习俗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十分有趣的。对此也许有人还会产生疑问: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为什么各地疍家人仅仅融进少量当地方言而一直坚持和习惯沿用广东粤语呢?究其原因一直在海上漂流生活的极为特殊的族因此也就造成了疍民——长期与陆地隔离、与大陆各个民族文化交流、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造成今天分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