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培优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1.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4 分)
(1)鹏之徙( )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
(4)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 )牛牵向北。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怒而飞( )
(2)请循其本( )
(3)教然后知困( )
(4)讲信修睦( )
(5)是故谋闭而不兴( )
(6)一食或尽粟一石( )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8)执策而临之( )
3. 下列各项的两个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1 分)
A. 北冥有鱼 盗窃乱贼而不作
B. 选贤与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才美不外见 《兑命》曰“学学半”
D. 系向牛头充炭直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 分)
A. 男有分,女有归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B. 大道之行也
C. 盗窃乱贼而不作 D. 食不饱
5.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 分)
A. 其名为鲲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才美不外见 见渔人
C. 安知鱼之乐 安求其能千里也
D.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6.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1 分)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写该书时,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
B. “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谈谈千里马”。
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诗人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D.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我们学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属于这种文体。
7. (国学题)选择题。(4 分)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 )
A. 中秋节 B. 元宵节
C. 端午节 D. 七夕节
(2)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
A. 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 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3)下列哪一项描写的场景最适合用水墨画来表现?( )
A.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B.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D.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
A. 围魏救赵 B. 暗度陈仓
C. 背水一战 D. 破釜沉舟
8. 填空。(8 分)
(1)《石壕吏》中,既暗示老妇已被抓走,又和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遥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卖炭翁》中表明卖炭翁复杂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5) _____________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卖炭翁》中描绘卖炭翁饱经风霜、生活艰辛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一任芳妒。
(9)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
(10)《送友人》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名著题)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7 分)
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
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A)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B)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
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
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
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
“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选文中 “A” “B” 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2 分)
(3)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两次冲破“铁环”的经历。(3 分)
10.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为国家共处的原则。请你参与“探究‘和’内涵,传承‘和’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4分)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和,相应也。”由此推测,“和”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分)
(2)下图是有关修德养性的一副对联。下联是__________。(填字母,1 分)
【A】 【B】
(3)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心不争也;“不同”,立志各异也。你所在的班级正在筹备“‘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还是社会交往”的辩论赛,请根据双方观点,为主持人写一段总结发言。(2 分)
正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和”是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见解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不与人争高低输赢;“不同”就是理性看待、辩证分析别人的观点,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保持鲜明的个性。“和而不同”是不被局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着良好的个人修养。
反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社会交往。“和”意味着自己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即将他人与自己置于同一高度,给予充分理解、尊重,不使别人陷于难堪的境地,不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同”就是求同存异,保持个性。“和而不同”就是顾全大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总结发言: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3 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