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广东高考高考断句真题训练答案及翻译
1、(2007浙江)
(2)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略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纯朴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帮助自己。父亲长兄是不能够长久依靠的,家乡也不是可以常保而不遭战乱的,将来有一天,漂流离散,就没有人来保护你了,要求助于自己。
2、(2008浙江)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聂政的聂荌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却不知道凶手到底是谁,全韩国的人也不知他的姓名,陈列着他的尸体,悬赏千金,叫人们辨认,就抽泣着说:“大概是我弟弟吧?唉呀,严仲子了解我弟弟!”于是马上动身,前往韩国的都城,来到街市,死者果然是聂政。
3、(2010浙江)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他的文章记述前人的记载,不违背旧时美德,叙述中世则符合当时的事,而不涉及轻贱侮慢之词。人们都以他的才华为奇,害怕他犀利的文笔。
4、(2011浙江)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朝廷各部门的奏议,他都用心纠举驳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时张文瓘因病请假移交的事务急于办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问:“与文瓘讨论过了吗?”如果没有议过的,皇帝就说:“到(张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筹划这件事。”
5、(2005北京)
(05北京)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带更是漂亮得不得了,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他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6、(2006北京)
(06北京)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 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赵国被秦国围困) 齐人、楚人奔赴赵国。赵国粮食匮乏,向齐国借粮,齐王不同意。周先生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屏障。就像牙齿和嘴唇的关系,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就会祸及齐国楚国。况且援救赵国,表明我国非常仁义,打退秦国军队,能使我们扬名诸侯。不为了这个而吝惜粮食,这是作为治理国家的人的过失。”
7、(2007北京)
(07北京)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
8、(2009北京)
(2009北京)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 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谁能够减少有余
的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 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9、(2011北京)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所以敬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令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
10、(2006广东)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史官说:交友之道太难(把握)了。当两人意气相投之时,友人可以以身家性命相许诺,好像(为了你什么事都可以办)世上没有什么难事了。等到世事发生变化你已走投无路(需要他)的时候,却不能履行当初所说的话背离你而去的人实在太多了。更何谈在(你)死了之后能照顾你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又哪里能超过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的士人了!”
11、(2007广东)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
12、(2008广东)
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周访操练士兵挑选精兵,打算尽力收复中原,慷慨激扬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周访擅长安抚招纳士民百姓,人们都愿意为他而死。周访听说王敦有叛乱的心思,周访常常谈起这件事就咬牙切齿。王敦虽然有心里反叛的打算,所以(因此)在周访在世的时候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13、(2009广东)
(2009广东)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14、(2010广东)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诸位将领擒获宋忠以后,面带笑容,非常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来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凭借着能说会道,阿谀奉承,用财务贿赂奸恶之人,获得官职,执掌军权,便骄躁放纵,他能够迷惑一般的将士民众,但是(我们)看待他就好像是狐鼠而已。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大家都磕头说皇上说的对。
15、(2011广东)
(2011广东)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罗公在游击当官后,就派人寻他的妻子,用重金赎回他的妻子,像原来那样重新结为夫妇,报答妻子卖身救自己的大义。这件事不值得作为范例,但是用这件事来看那些稍微(在一起)共同甘苦共患难,富贵之后就抛弃自己同患难的妻子的人,那厚道和不厚道的
区别,大概不可以简单地用通理来衡量。上天造就这样的豪杰之士,光明磊落,怎么能用道学家的准则来衡量他呢?
16、(2008重庆)
(08重庆)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
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出游时,看到饥饿的人就给他们食物,看到贫病的人就给他们钱财(帮助他们)。
17、(2009重庆)
(2009重庆)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
18、(2010重庆) 
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行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
19、(2008江苏)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司马迁的《史记》先说黄老后说六家,先道后儒;它的《游侠列传》为奸雄的品性歌功颂德,它的《货殖列传》大颂商贾看不起穷人,是很不妥的。
20、(2009江苏)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观阅您所写的一百多篇文章,全都是先想好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再斟酌词句的,主旨又都是仰慕古人崇尚仁义的文章,如果您一直用这样的办法去写文章,在文章中运用你的才华学问,那么以前的作家学者也不是不能超越的。古时候的人怀才不遇,就把志向寄寓在文章中,希望自己的文章在后世得到认可。自从两汉以来,大富大贵的人有很多,但现在看来,有谁能像司马迁、司马相如、贾谊、刘向、扬雄这些人那么名传千古呢?
21、(2005辽宁)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当时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对峙,一天,郭崇韬认为诸将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求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