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
连不上网
    ,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正式发布,作为移动即时通讯程序中横空出世的“黑马”,因为其广受用户追捧而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重。其中,公众平台的推广使用,引得媒体纷纷入驻,据CuriosityChina发布的《2015用户数据报告》显示,认证媒体和自媒体分别占类型的25.4%和29.1%。庞大的用户量以及朋友圈、公众平台的推广,使已不但仅是一个社交软件,更成为一个具有传播属性的媒体平台。在传媒界,甚至有学者认为“在移动互联时代,已成为与微博同等重要的新媒体”,虽然把当成“新媒体”的观点还有待商榷,但无疑给新闻传播提供了大量发展机会。
    好友间的人际传播。自产生以来就具有通信和分享功能,基于这些功能,用户能够将信息分享给好友,这是个人与个人借助互联网实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不过,因为这种传播方式耗时费力,所以通过这种渠道实行新闻传播活动的媒体寥寥无几。当前,通过好友间通信、分享实行新闻传播活动的主要是专业领域从业人员。聊、朋友圈的体传播。聊的产生使传播活动不但仅局限于人际传播上,“点对面”的体传播开始出现。4.0版本
推出的朋友圈功能,不但能够发布用户原创信息,还能够通过其他软件将信息发布到朋友圈。相较于人际传播,这种“去中心化”的体传播速度更快,该功能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公众账号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即通过大众媒介,大量复制传播信息。自从在2012年推出公众平台之后,各大媒体都纷纷入驻公众平台,建立自己的公众账号。无论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36氪等自媒体都推出了自己的。这些媒体每天给订阅用户推送1条或若干条消息,这些推送消息有的是媒体自己的新闻报道,有的是转载于其他媒体或平台的新闻,甚至还有用户原创的内容。如《人民日报》每晚10点推送“夜读”栏目消息,该栏目的稿件全部来自读者投稿。同时,媒体的还能够通过自定义菜单中的选项,与媒体、微博、客户端相链接,如“央视新闻”自定义菜单中的“@央视新闻”功能能够与微博链接互动,“中国之声”的自定义菜单中的“收听直播”,点击直接收听广播,《城市画报》能够选择“购买杂志”。
    二、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后来人们称之为“5W”模式。“5W”模式将传播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并限定了五个研究领域,作者将分别从这五个领域研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对新闻传播者的影响。第一,人才类型由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传统媒体的传播者是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其他领域知之甚少。比如,在传统媒体中,记者分为若干种,文字记者只负责写稿件,摄影记者只负责拍照,各司其职,彼此基本没有交集。而在传播中,负责的编辑记者们,既需要写稿件、选照片,又需要校对文字、负责排版、发布新闻等。公众平台依靠互联网技术实行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名的编辑,必须掌握一定的互联网技术、排版技术,才能实行传播。现如今,全媒体、媒介融合潮流势不可当,“两微一端”已经成为很多媒体的“标配”。新闻传播途径增多,但媒体人的数量却相对固定,在这个人手紧缺的媒介融合时代,全能型人才将成为媒体们争抢的“香饽饽”。第二,“把关人”角被削弱,但不会消失。传统媒体人充当“把关人”的角,面对形形的新闻,往往只选择一小部分传播给受众,其他的新闻就全被割舍掉了。Web2.0时代以来,以为代表,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快速分享弱化了“把关人”角。有很强的关联性,一般都与媒体的微博、客户端相连,形成“两微一端”模式,受众无论是发表言论还是分
享内容都极其方便。其门槛偏低,只要注册并注重即可发表自己的看法,大量用户原创的传播内容,让这些“把关人”无从下手。但无论如何,媒体人都不会摒弃“把关人”一角。2014年12月,开放其评论功能的同时,也增设了很多限定。操作员在后台可根据设定的标准,将评论筛选出来,对其内容实行把关。这是对网络媒体“把关人”角的强化。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影响。第一,“标题党”对“内容为王”的冲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都会对新闻的内容实行选读,而其标题是受众选读新闻的重要指标。标题在一篇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它能够对读者实行准确或者错误的引导。
    在中,很多媒体的新闻报道为了追求时效性,内容与其他媒体并无差异,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标题党”异军突起。大众利用阅读新闻,多是在闲暇时间,多为碎片化阅读。根据其特征,媒体自然就将精力投放在标题上,而非内容的充实。例如,《环球时报》在2015年11月3日推送一篇新闻——《李云迪在韩国出大事了?!给你真相》,其实这则新闻仅仅为澄清李云迪在韩国的钢琴巡演上出现的失误。14字标题是媒体公认的“黄金字数”,这样能够使标题整行出现,更利于阅读。例如,《南方周末》201
5年10月22日刊登的《六个核桃真的能补脑健脑吗?虚假广告泛滥:是标准不清,还是执法不严》一文,在其里的标题则变为《六个核桃真的能补脑健脑?》,标题改变了,但其内容是一致的。第二,单一内容向融合新闻转变。传统媒体只有单一的传播内容,报纸和期刊只能传播文字、图片内容,广播只能传播声音内容等。继2015年2月5日推出文章可添加视频后,在2015年6月5日又推出新技能:可将音乐加入到文章之中。此后,新闻传播内容在中开始向多媒体发展,无论是文字图像,还是视频音频,受众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第三,新闻内容的选择发生变化。据《2015用户数据报告》显示:“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占据了80%的用户。”他们对国家大事等政治性新闻的注重度远不如民生新闻,所以,在很多新闻传播中,民生新闻占比较重。例如,《南方周末》在每周四发刊后,一周内的新闻推送绝大多数取自纸媒新闻,像《机票退改签,怎么就这么难呢》《居住证究竟在为谁服务》等文章,均属民生新闻。
    对新闻传播媒介的影响。第一,智能手机成为新闻传播媒介的“领头羊”。“第四媒体”网络媒体还方兴未艾时,“第五媒体”手机媒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最具潜力的媒介。据《第37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称,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90.1%,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均有下降。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持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随着各大媒体入驻公众平台,以及4G的普及,从智能手机上获取新闻比其他媒介更加便利,手机逐渐代替PC端、纸媒以及广播电视。第二,对媒介舆论功能的影响。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认为,伟大的记者绝对地控制着公民,指挥着舆论。但在这个平台上,媒体设置的议程显然不能全部控制用户的言论。例如,2015年10月,“央视新闻”、南方周末都在推送相关“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内容,试图设置关于获奖的议题,但当时媒体对“黄晓明和Anglebaby大婚”话题的议论显然超过这两家媒体设置的议题。第三,社交通信工具逐步具有媒介属性。网络媒体初兴之时,手机报就依托短信实行新闻传播活动,直到2009年微博兴起,其媒介属性越来越强。作为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在推出公众平台后又加入超链接,使其能够与媒体的微博、客户端相连,媒介属性更加凸显。
    对新闻传播受众的影响。第一,受众变身用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因为传统媒体的单
向性,所以信息往往只能被受众被动地接受。而今天,因为各种强大的功能,每个用户都是传播的节点,用户能够控制自己节点的开关,选择是否在自己的圈子中传播新闻。所以,受众再也不会仅仅被动地接受信息,转而变成了能够产生内容去传播的“用户”。第二,受众更愿意参与新闻传播互动。相较于传统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以其软新闻传播独树一帜,其通俗性使受众很容易在新闻传播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传统媒体中,如果要参与新闻传播的互动,只能通过写信或者拨打的方式,但在人人都用智能手机的年代,用户能参与到新闻传播中的方式有很多,像评论、扫描二维码等,甚至在2015年3月10日发布的“摇一摇电视”功能中,通过“摇一摇”就能与电视节目互动。
    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第一,暂时效果大于持久效果。新闻传播中,按照效果能够留存有公众视野的时间长短分类,暂时效果和持久效果是公认的两大类。如果一种信息被接收,但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接收效果便不复存有,那么这就是暂时效果;而长时间作用效果即持久效果。媒体利用的便利性每天向用户推送大量新闻、设置很多议程,受众在接受新闻时似乎也显得力不从心了。因为热点话题更新速度加快,使新闻事件很难给受众再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效果可视化。2013年8月29日,公众平台发布了数据统计的
功能。用户分析、图文分析和消息分析是该功能的三大分类,用户分析能够看到用户的数量、属性等特征;图文分析能够看到一条发布成功的文章取得了哪些效果,包括阅读量、转发量等;消息分析则能够清晰地看到一条消息被哪些人所注重,甚至能够直接获取用户的地理位置、用户基本信息、注重者列表、用户分组接口等信息。数据统计功能的发布对媒体来说是锦上添花,量化分析受众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反馈,可使新闻传播更具针对性。例如,通过度析某篇新闻的“图文页阅读”“原文页阅读”“分享转发”的次数,通过后台数据出目标受众和推送之间的差别,分析制定出更能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