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进⼠⼜分为进⼠及第、进⼠出⾝、同进⼠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宋时期得到推⼴与发展,明清时科举制度到达顶峰,成为所有平民翻⾝的唯⼀机会。科举制度共分为四个阶段,从下往上依次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每个阶段分别对应的是秀才、举⼈、贡⼠、进⼠。及第花在古代
为什么进⼠⼜分为⼀甲进⼠及第、⼆甲进⼠出⾝,三甲同进⼠出⾝?
在县府院举⾏的童试,所有考⽣为童⽣,晋级后为秀才。
成功晋级秀才后,进⾏乡试,在省会中⼼举⾏,晋级者为举⼈。
成为举⼈,想继续深造的,就前往都城的礼部进⾏会考,考⽣都为各省的举⼈,竞争⾃然激励,成功晋级者为贡⼠。
晋级贡⼠后的考⽣,就可以参加由皇帝亲⾃举⾏的殿试了,参加殿试的贡⼠,可以说就是进⼠了,录取⼈数为200-300⼈之间。但是划分的层次不⼀样,第⼀甲、第⼆甲和第三甲,以同治六年为例。
进⼠第⼀档为进⼠及第:状元、榜眼、探花,录取⼈数为三名,称为第⼀甲。
进⼠第⼆档为进⼠出⾝,录取的⼈数从50-130名不等,同治七年,进⼠出⽣的录取⼈数为127⼈,称为第⼆甲。
进⼠第三档同进⼠出⾝,录取⼈数100-180名不等。同治七年,共参加殿试的⼈数为280⼈,同进⼠出⽣的录取⼈数为140⼈,占⽐殿试总⼈数的50%,称为第三甲,
综合可见,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要想当上状元,竞争压⼒巨⼤,因此在古代当上状元的⼈,可以光宗耀祖、⾐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