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赏析Do—Re—Mi
(领唱与合唱) 
              【美】奥斯卡·哈默斯坦 
【美】理查德· 罗杰斯
作品简介
Do—Re—Mi》,美国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这首歌旋律活泼流畅,内容生动有趣,随着电影而流行世界。歌曲的歌词原文是采用异字同音的手法来写的。例如:英文“doe”(母鹿)的读音与唱名“do”的读音是一样的,但词义却不相同等。作者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相同”和“不同”,把原本单调的音阶唱名练习赋予了一定的生活内容,不仅使歌曲充满了情趣,也极好地促进了学生的音乐学习。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乐曲结构
歌曲采用大调式、二四拍、两段体构成。歌曲第一乐段富于叙述性,以音阶式进行为主,并
与歌词的音节、儿童的语言音调紧密结合。第二乐段的特点是将每句起音按音阶“doremifasollasi”的顺序组织起来,乐句的结尾采取了两种衔接形式。前四句的落音分别比后面一句的起音高二度,后四句的落音则与后面一句的起音相同,使乐句的展开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歌曲以上行的大调音阶结束。
作曲家介绍
美国作曲家罗杰斯和哈默斯坦根据这个故事合作创作了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的音乐剧之一。它上演了1443次,获得了六项托尼奖,卖票三百万张。拍成电影后更使《音乐之声》闻名于世,影片中的《Do—Re—Mi》,旋律活泼流畅,内容生动有趣,随着电影的放映而流行于世界,影响非常广泛。有人这样形容:“今天几乎每一个英语国家的孩子都是和《音乐之声》一起长大的。”
背景资料
奥地利海军上校之子特拉普想献身海军事业。他从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后,成为一位年轻的海军上尉,还被任命为U6潜艇的指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指挥的潜艇击沉一艘法军潜
艇,国王提升他为海军少校。战争结束后,奥地利不再需要海军。特拉普上校不仅失去了职位,还失去了妻子,妻子只给他留下了七个可爱的孩子。
修道院让修女玛丽娅离开一年,到特拉普加做家庭教师,照顾他的一个患风湿热的女儿。
一年后,孩子们要求他们的父亲设法留住玛丽娅。于是,她再也没回修道院作修女,后来嫁给了特拉普。
几年后,瓦兹内神父走入了他们的生活。他使音乐成为他们一家的爱好。他们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纯美的歌声使他们在1935年的萨尔茨堡音乐戏剧节上获得了合唱比赛第一名。此后他们被邀请举办了多场欧洲巡回演唱会。
后来,他们来到纽约。他们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共出访了三十多个国家,特拉普家庭合唱队渐渐扬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拉普家庭奥地利救济社为祖国奥地利送去了无数视频和衣物。
2音乐赏析《马刀舞》
                      (手风琴独奏)      【前苏】哈恰图良 
                                       
作品简介
《马刀舞》是哈恰图良的舞剧《加雅涅》中的一支舞曲,作于1942年,是描写库尔特族出征前的一种战斗舞曲。后被改编为钢琴曲、小提琴曲、木琴曲、手风琴曲等。全曲热情豪放,气氛炽烈,舞曲特征鲜明。
作曲家介绍
哈恰图良是前苏联作曲家。生于亚美尼亚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 ),十九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先在格涅辛音乐专科中学学习大提琴 ,并向格涅辛学作曲,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其创作具有亚美尼亚民族音乐的特点,另外,还受法国“印象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以热情、乐观、富于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他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各国经常演奏的曲目。
《马刀舞曲》是哈恰图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表现 苏联卫国战争 的《第二交响曲》(又名《排钟》)、舞剧《加雅涅》《斯巴达克斯》以及电影《 斯大林格勒保
卫战 》的配乐等。他还是前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
乐曲结构
《马刀舞》以急板的强奏表现节奏,中段由独奏大提琴与萨克斯管演奏,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子。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一开始,以急板奏出热情、活泼的主要主题,节奏强烈,迅疾奔放,生动地表现了 库尔特 人敏捷而剽悍的性格。这一主题变化反复多遍后,出现对比鲜明的中间部主题,是由小提琴 的低音部奏出的旋律,中间部重奏一遍之后,出现类似欢呼声的音响,并再现开头那英武剽悍、迅疾奔放的主题,同时还出现一呼一应的乐句,结尾的音乐十分轻巧,在音阶式下行的走句之后,以上行音调结束。
相关资料
《马刀舞》舞剧剧情为:外高加索山村勇敢的库尔特族猎人阿尔缅和加雅涅相爱,阿尔缅的好友盖奥尔格与少女阿霞相爱。一次,活泼的阿霞抢走阿尔缅预备送给加雅涅的鲜花,并与阿尔缅共舞。偶然目睹这一情景的盖奥尔格对阿尔缅发生了误解。阿尔缅上山打猎,
不慎从断崖摔下时,盖奥尔格竟视而不救。阿尔缅受伤后双目失明,他不愿为加雅涅带来不幸,便克制自己的情感,拒绝了加雅涅的爱情。最后阿尔缅重见光明,原谅了深感悔恨,当众承认错误的盖奥尔格,并与加雅涅结为幸福的伴侣。本曲是舞剧第三幕第二场,阿尔缅恢复视力后,加雅涅投入他的怀抱,村民们为他们祝福时的舞音乐。
为了要体现苏联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哈恰图良运用了七首亚美尼亚的民歌,两首俄罗斯舞曲,一首乌克兰的戈帕克以及一首格鲁吉亚舞曲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整个舞剧音乐中,《马刀舞》及《玫瑰女郎之舞》两曲极为成功,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 
3音乐赏析《八月桂花遍地开》
                      (二胡独奏)                江西民歌
                                               
作品简介
这是根据一首同名民歌改编的二胡独奏曲。原歌曲以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斗争和
生活为题材,反映了人民众对工农政府的热情拥戴,对革命前途的无比乐观。这首名歌曾广泛流传于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使人们受到歌中革命热情的鼓舞。至今仍为众喜闻乐唱,是通过音乐艺术形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育材料。
乐曲结构
原歌曲为宫调式,由四个具有起、承、转、合关系的乐句构成的分节歌。起句和承句构成上下句关系。转句改用两个重复的七字锣鼓点节奏的短分句,第四乐句是再现第二反复之后的结束句,则是第二、四乐句“同头换尾”的变、发展,音区升高,速度放宽,是全曲高潮所在。铿锵热烈的锣鼓节奏,载着跌宕起落的旋律,表现了高昂的情绪和欢庆的气氛。乐曲在民歌曲调基础上又有发展。尤其是輪奏部分更是呈现出人民众争先恐后、踊跃参军的动人情景和对革命的炽热感情。
4音乐赏析《真善美的小世界》
                      (童声合唱)        【美】舍曼  词曲
                                           
【作品简介】
《真善美的小世界》是一首歌唱“迪士尼乐园”的美国歌曲。在迪士尼这个五光十的小世界中,充满友谊和阳光,大家共同分享着生活的美好和欢乐,收到真善美的感染。
乐曲结构
歌曲为C大调,二四拍,其结构为三段体结构,即A+B+AA段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都在弱拍上起唱,由低音区向上大跳,旋律跌宕起伏,充满生气。B段从强拍开始,用了较多的附点音符,节奏舒展,旋律优美;二声部合唱和谐、丰满,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是对“真善美的小世界”发自内心的赞颂,第三乐段完全重复再现第一乐段。
背景资料
在美国有两个迪斯尼乐园,一个在洛杉矶市,叫“迪士尼乐园”;另一个在费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市,叫“迪士尼世界”。
沃尔特.迪斯尼是美国已故著名的动画片大师。米老鼠的可爱形象就是他的杰作,这两个乐园都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它们每年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数以千万计的游客。
一走进迪斯尼乐园(世界)你就能看到由人装扮的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欢迎你。在这里,既有用民族史诗、历史风光为主题的富于教育性的文艺节目,如:“在上帝保护下的国家”、“十九世纪美国一条街”;又有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科学幻想为主题的“冒险乐园”、“魔术王国”、“未来世界”等。它以丰富多彩的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深受欢迎。
5音乐赏析《生生不息》(男声独唱)
美国动画片《狮子王》插曲
                                        【英】汀姆·莱斯
                                        【英】埃尔顿·约翰
作品简介
《生生不息》是迪斯尼动画电影《狮子王》的开场曲,杰出的音乐巨星埃尔顿.约翰、奥斯卡金像奖词作家蒂姆.赖斯再加上配乐大师汉斯.季默,这样的超级组合撞出了璀璨火花,三
人的智慧,成功地营造出非洲大地自然雄浑的生命气势。背景中非洲土语的和声,仿佛唤醒了苍茫大地上生我蓬勃的律动,呈现出非洲大草原上大自然与动物的生生不息,象征旺盛的生命循环。歌曲一开始就展现了无数动物奔驰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气势,之后,狮王穆法沙把刚出生的小狮子高高举起。这种诠释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蕴藏在非洲草原中的那份生命力与朝气。
该片荣获1995年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原作音乐和最佳电影歌曲两项大奖,成为迪斯尼近年来最成功、最上座的动画电影之一。片中的音乐如天籁之音,将真实的非洲展现给我们。
背景资料
当太阳从水平线上升起,夜晚转成白昼,非洲苏醒了,万兽集,踊跃欢呼,共同庆贺小狮子王辛巴的诞生。辛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森林未来之王,从小生化在父亲穆法沙的引领和众兽的拥戴中。有一天,它的叔父刀疤杀死了辛巴的父亲。小辛巴开始独自流浪。在好友和恋人的鼓励下,辛巴终于重燃信心,踏上了复仇之路。这期间辛巴不但经历了生命中最光荣的时刻,也遭遇了最艰难的挑战,历经生、死、爱、责任等种种的考验,最后终于登上了森林之王的宝座,也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自然中体验出生命的真义。
6音乐赏析《牧童短笛》
(钢琴独奏)
                        (长笛三重奏)            贺绿汀 
作品简介
《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是贺绿汀先生创作于1934年的一首钢琴曲。该曲是音乐界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曲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特征,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翻开了新的一页,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作曲家介绍
贺绿汀(1903-1999) ,原名贺楷,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阳人。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广州起义。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
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1999427日在上海逝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