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ESG政策回顾及2023年展望
中国ESG市场的发展与中国绿金融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要讨论中国ESG政策发展,必须要置之于中国绿金融政策发展的大环境之中。经过多年探索,中国人民银行总结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金融发展思路。所谓“三大功能”是指绿金融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方面的功能;所谓“五大支柱”是指绿金融的标准体系、监管和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和市场体系、国际合作。下文参照“五大支柱”的结构,简要回顾全年ESG投资及绿金融的政策发展,并作展望。政策覆盖范围以境内市场为主,部分内容也涵盖香港市场。
  一、标准体系 
  2022年初,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发布《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文件指出:标准是绿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要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原则,建立健全一套严格、明确、细致、可操作的标准。文件提出了多项具体工作:统一绿债券标准、丰富绿金融产品与服务标准、加快制定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标准、研究制定并推广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立ESG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可衡量碳减排效果的贷款统计标准、
探索制定碳金融产品相关标准、加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这些内容构成了2022年及未来数年的绿金融及ESG标准工作的重点。
  部分工作在2022年取得成果。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碳金融产品》标准,对碳金融产品分类、碳金融产品实施提出规范要求,为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供指引。2022年7月,中国绿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中国绿债券原则》,标志着国内初步统一、与国际接轨的绿债券标准正式建立,对促进绿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按照该原则的规定,绿债券所募集资金必须100%用于绿项目。关于转型金融,中国人民银行也已经在研究转型金融框架,暂未形成政策或标准。
  2022年,ESG相关的团体标准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2年11月,已有《上市公司ESG报告编制技术导则》、《企业ESG评价指南》、《企业ESG披露指南》、《企业ESG信息披露通则》、《企业ESG评价通则》、《企业ESG评价规范》等六项团体标准。此类标准主要由技术性社团组织各自立项、编制,因此相互之间可能会存在内容的重叠。市场对此类标准的接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还有一些标准由地方组织编制,作为地方标准或指引文件。譬如,2022年7月,湖州市发
布《“碳中和”银行机构建设与管理规范》,这已是湖州获批绿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发布的第14项绿金融地方标准。2022年9月,深圳制定《深圳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为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细致、实操、先进的指导。在重庆,2022年6月,重庆市金融学会发布了《绿金融数字化平台建设指南》。
  二、信息披露 
  ESG信息披露或环境信息披露向来很受关注。有关监管部门总体支持提升ESG信息披露水平,但要有一个适当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相关进展可以用“小步疾行”来描述,而不是一下子迈出全面强制披露这“一大步”。
  2021年底,生态环境部印发了《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对一定范围的上市公司及发债企业等五类企业提出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的要求。与该管理办法相配套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在2022年1月发布。
  在资本市场,2022年1月,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更新了《上市规则》,首次纳入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容,包括在公司治理中纳入社会责任、要求按规定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
况、损害公共利益可能会被强制退市三个方面。《上市规则》明确,上市公司应当按规定编制和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等非财务报告。在以往的实际操作中,交易所已对部分上市公司实施“强制”披露,包括上交所的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以及深交所的深证100样本公司。2022年1月,上交所又把科创50样本公司也纳入强制范围。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将ESG信息作为投资者关系管理中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内容之一。
  从政策方向看,两类企业信息披露的政策压力较大。一类是央企控股上市公司。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工作方案提出明确的目标,即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为此,国资委研究中心还启动了《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指引研究》课题研究。
  另一类是金融机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行业标准,虽然目前还是自愿标准的,但也促进了更多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目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在ESG报告外单独再
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深圳和上海已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制辖区内部分金融机构披露环境信息。深圳是在2020年《绿金融条例》中作出的规定,2022年给出更详细的指引;上海则是在2022年6月发布的《上海市浦东新区绿金融发展若干规定》中作出的规定,提出浦东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应当按照《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标准要求,发布年度环境信息报告,鼓励其他金融机构自愿发布。
  2022年,港交所的ESG报告要求也有所调整。从今年起,ESG报告发布时间要和年报发布时间同步。港交所还计划加强气候相关信息披露,预计相关行业须在2025年或之前按照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小组(TCFD)的建议作出披露。
  三、激励机制 
  从过去几年实践看,对绿金融和ESG投资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激励为主,约束为辅;激励的核心则是以促进资金流入为主,降低成本为辅。笔者认为当下政策方向仍是如此。
g20什么时候召开2022  2022年,有两项政策措施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一项是由银保监会在2022年6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绿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当从战略高度推进绿金融,加大
对绿、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转型。这项指引把银行业的非信贷业务、保险业的承保及资管业务纳入进来了,激励更多资金投向绿金融领域,涉及总计数十万亿的资产规模。
  保险行业特别是保险资管的积极性显著提升。2022年9月,保险资管协会发布《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ESG尽责管理倡议书》,倡议保险资管机构积极推动绿转型,从尽责管理职责出发,引导被投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构建绿发展生态圈。
  另一项重要政策是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这项工作可追溯至2020年由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的计划。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试点申报。2022年8月,首批23个试点名单公布,包括12个市、4个区、7个国家级新区。预计这些试点会陆续采取行动,如发展碳金融、建设项目库等,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地方政府促进绿金融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根据商道融绿中国绿金融政策数据库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省、地、区级政府部门发布了约160项
绿金融相关政策,其中与碳相关的61项。譬如,2022年6月,广东省印发《发展绿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明确目标:绿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余额增速,2030年绿信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10%左右,这必将推动更多资金投向绿领域。
  发展绿金融专营机构也是地方绿金融激励的新趋势。广东、上海、浙江等地都在文件中提出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绿专营机构。在深圳,2021年6月,深圳下发《关于加强深圳市银行业绿金融专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同年11月首批11家机构成为挂牌专营机构;2022年8月,又有10家机构成为第二批挂牌专营机构。
  四、产品创新 
  以规模计,ESG投资和绿金融的主要产品形态依次为绿信贷、绿债券、ESG证券基金。政策推动产品创新的方向也与之相匹配。
  绿信贷已经发展了十多年,产品体系相对成熟。今年引起市场较大反响的政策是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的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
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本质上说,两个工具都是专项再贷款,以定向发放低成本资金,只是前者以银行贷款本金的60%提供支持,后者则可以达到本金的100%。1.75%的再贷款利率对银行有较大吸引力,因此两项工具均撬动了银行积极性。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两项工具发放资金分别达到1827亿元和357亿元,撬动贷款3045亿元和439亿元,合计减排6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效果明显。
  绿债券领域的产品创新相关政策也不少。2022年,《中国绿债券原则》以附件形式明确了绿债券的品种,包括普通绿债券(含蓝债券、碳中和债两个子品种)、碳收益(环境相关权益)绿债券、绿项目收益债券、绿资产支持证券四种品类。中国绿债券市场首次统一了品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