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产动画民俗文化的运用
作者:罗芳薇 高中立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12
        摘要: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往往都是有其内涵的,并且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国产动画也一直在尝试使动画与民俗文化的交融,创作出了数部享誉国内外的经典之作。而此路任长而道远,在探索动画与民俗文化的交融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与探究的地方。本文将从国产动画的发展历史,过去和现在国产动画对民俗文化的运用等各方面来探讨国产动画如何更好的运用民俗文化,并使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国产动画;民俗文化;动画创作
        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动画作品中铸就辉煌
        我国动画人在对民俗文化与动画创作的融合这条道路上从未放弃探索。
        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是十分博大的,无数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代代相传至今,脍炙人口。而国产动画的剧本也常常以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为蓝本。如《大闹天宫》的故事取自经
典神话故事《西游记》,而《三个和尚》则是改编自民间谚语三个和尚打水没水吃花木兰取消院线上映,《哪吒闹海》的故事则来自神话《封神榜》。
        那一时期的动画人物造型常常取自中国传统绘画技巧,敦煌壁画等传统艺术。《九鹿》中,九鹿的造型灵感来自于敦煌莫高窟魏晋时期的壁画《九鹿本生》。《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则采自了民间版画上孙悟空的形象。而配乐方面,则常常使用琵琶,古筝,唢呐,笛子,大鼓等传统乐器。民族文化也是中国动画的一大特长,很多动画常常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如《阿凡提的故事》,《泼水节的故事》等。
        国外也不乏以中国的民俗文化为蓝本制作的动画片。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花木兰》上映于1999年,改编自中国古代传说人物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其一面世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功夫熊猫》则诞生较晚,但这部作品对中国文化的运用之精妙,甚至一度让不少人认为这是中国制作的动画。这两部动画作品中中华文化的痕迹无处不在,从中国龙,到红灯笼,春节时的放烟花的习俗,倒福字,小笼包,舞狮,牌楼,中国功夫等等,都彰显出制作组对中华文化研究之透彻。除了这两部作品以外,还有不少国外的动画借鉴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都得到了不错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