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修辞的手法与仿写(含语法、应用文)
()修辞
1.(2018巴中)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反复、拟人)
B.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
C.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讽刺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排比)
D.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
答案:D
导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难度不大。ABC.正确;D.考查设问的用法,有问有答是设问,本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反问;故选:D
2. 2018吉林)下面各项中,修辞手法与选句一致的一项是(    )
A. 比喻——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故乡》)
B. 反复——风声在云外呼唤着,远山也在送青了。(张晓风《到山中去》)
C. 毕业短语8字排比——山河睡了而风景醒着,春天睡了而种子醒着。(洛夫《湖南大雪——赠长沙李元洛》)
D. 拟人——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梁实秋《雅舍小品》)
答案:A
导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解答时根据各个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判断。A.选句与所给出的修辞手法一致B.选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C.选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D.选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3. 2018邵阳)下列语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
B. 电影《芳华》是冯小刚与严歌苓联手打造的一部反映我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工团生活的大片。
C.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 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
答案:B
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A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B句没有使用修辞;C句运用了借代、反复和对比等修辞;D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据此,答案为B
4.(2018咸宁)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 “赴汤蹈火、抗击风浪、孜孜不倦、魅力四射这四个短语的结构都不相同。
C.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个句子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D. “短视频不仅偷走了很多人的时间,也偷走了很多人对兴趣爱好发现和坚持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答案:D
析:D项表述错误。成分残缺。改为“也偷走了很多人对兴趣爱好的发现和坚持的能力”。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二)仿写
5(2018广州)经营二手图书的张伯要为自己的书店选副对联,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上联:锦绣成文,原非我有        B.上联:远求海外珍本
      下联:琳琅满架,惟待人求          下联:精印人间好书
  C.上联:楚辞汉赋,江山何磅礴      D.上联:不是本店铺,扁鹊难医微恙
下联:夏鼎周钟,金石足光辉        下联:若非此效药,华佗无奈小虫
答案:A
导析:B选项是印刷店;C选项是博物馆;D选项是药店。
6(2018泰安)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诗意 初心 排徊 芳菲 润泽中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50字)
答案:在诗意的校园里漫步,览尽世间芳菲,享受书香润泽,重温曾经初心,升华了我的梦想。
导析:此题考查学生选择词造句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选取较熟悉的词,确定一个中心,根据具体要求,展开联想作答。
7.(2018随州)根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优秀的书法作品,如洒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散发着璀璨而独特的光芒。颜真卿的楷书__________;王羲之的行书__________;张旭的草书癫狂恣肆,如暴风骤雨,让猝不及防的人们不到前进的方向……
答案:(1)示例:阔大端正,如巍峨的大山,静默中自有一份威严沉稳 (2)端庄飘逸,如云集云舒,时而恬静祥和,时而悠闲缠绵
导析:此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格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根据下文的内容可知,补写的部分应该是颜真卿和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注意使用比喻的修辞。
8.(2018安顺)仿写:要求句式一致,内容连贯。
若要有明亮的眼睛,请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若要有姣好的面容,请多展露真诚的微笑;                                  ;若要有宽广的胸怀,请多接纳别人的忠言。
答案示例:若要有聪明的头脑,请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
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若
要有明亮的眼睛,请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句式结构为“若要有……请多……”。内
容要与前后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9. (2018重庆A)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
一生的时光,该由多少个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眼眸的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 忘的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沉淀成一份隽永的温馨。温馨是放假时外婆精心准备的一桌佳肴;温馨是困惑时老师情真意切的一次长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倒:温馨是放假时外婆精心准备的一桌佳肴; (2)温馨是困惑时老师情真意切的一次长谈。
导析: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温馨是困惑时老师情真意切的一次长谈”的“是”字结构。内容要与前两句相谐。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10(2018聊城)按要求答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语文灿年华。到传统佳节,人们会用特定的形式表达纪念和祝福。请在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中任选一个节日,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春节——无论是放鞭炮,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答案: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棕子,都诉说了对屈公久远的怀念。
导析:此题考查仿写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运用,语意表达等方面,再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此题要求仿写,可首先理解原句特点,如“放鞭炮”“贴春联”是春节的特点,再是这个节日一般是合家团聚,仿写时也要抓住节日特点,用上“无论……还是……都”来表达。
11.2018南京)
1)小可一下猜出了灯谜的谜底是“云锦”。她对轩轩说:“天女纺织,用的是云;        ,绚烂绮丽,所以谜底是‘云锦’。”请用一个主谓短语补全小可的话。(2分)
2)完成对联题时,小可和轩轩先后写下了“雨花石”“莫愁湖”“黄山路”“白鹭洲”等,她们对“白鹭洲”最满意。请运用对联知识作比较,说说“白鹭洲”好在哪里。(3分)
    ①与“雨花石”相比,“白鹭洲”好在:       
    ②与“莫愁湖”相比,“白鹭洲”好在:       
    ③与“黄山路”相比,“白鹭洲”好在:       
3)轩轩成功选择了“柳条”作为诗词题的答案。她很喜欢这两句诗,想将其嵌进给小可的毕业留言中。请替轩轩写一段这样的留言。(不超过50字,4分)
         
1)示例:彩霞似锦
导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填写固定短语类型的能力。首先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自己对南京的认识,写出谜底“云锦”,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主谓短语。一名词,一动词组合,并且与“绚烂绮丽”的意境一致即可。
2)示例:①意思相关,上下联都是地名。②词性相对,“白鹭”对“乌衣”,“洲”对“巷”,十分贴切。③平仄相协,末字“洲”是平声,符合对联的要求。
导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有关常识的把握。对联的特点,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结合对联的特点分析“白鹭洲”的优点即可。
3)示例:三年同窗,分别在即,真希望“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好朋友永远在一起。
导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春风知别苦,不追柳条青”是一句送别诗。符合三年同窗即将分别的情景。运用这句话,写出富有文采的离别留言即可。
                            (三)语法
12. (2018怀化)阅读下面的文字,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我脱了上衣、皮鞋和袜子,穿着牛皮背心走下海去。这时离满满大约还有半个钟头,我赶紧涉水而过。不到半个钟头,我就到了舰队停泊的地方,敌人见了我都吓坏了,就从舰上跳到海里去,向岸边泅水逃命,一时跳下水的不下三万人。我赶快拿出绳索、钩子,把钩子缚在每只船船头的一只孔里,接着又把所有绳子的另一头聚拢起来,扎在一起……把眼镜拿出来牢牢地戴在鼻子上。因为我有了这种防御,所以就继续大胆地工作起来。
A. “半个钟头是偏正短语。
B. “因为我有了这种防御,所以就继续大胆地工作起来。是递进关系复句。
C. “我把眼镜拿出来牢牢地戴在鼻子上一句中的是代词。
D. “我赶紧涉水而过一句中的赶紧是状语。
答案:B
导析:这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包含了短语结构、复句关系、词性、句子成分等知识点,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及时归纳总结。B项的表述有误,从关联词“因为……所以……”可以看出本句是因果关系复句,不是递进关系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