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芳华品《绒花》
【摘 要】 《绒花》作为一首被人所熟悉,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王酩作曲。经历时间与岁月的洗礼后,仍然被人民众所传唱,它是经得起考验,饱含成熟的魅力。作品委婉流畅,优美动听,以丰富的表现线条把歌者的情感表达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它是一首声乐初学者入门的必唱曲,也是声乐人举办音乐会所选曲目中的必选曲之一,又是能为歌唱家展现自我丰富技艺的作品,更是广大人民众百听不厌的经典曲目。 廖昌永
【关键词】 绒花作品分析;传统民歌中的情美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一、电影芳华介绍及插曲《绒花》的音乐分析
电影《芳华》影片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一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在爱情萌发时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活雷锋”刘峰由于一次触摸事件被集体抛弃,从农村来的何小萍,因“不良习气”屡次遭到文工团女兵的歧视与排斥,萧穗子默默暗恋着文工团小号手。三人因命运巧合重逢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昔日文工团的战友林丁丁、郝淑雯、陈灿等人也在
时代变革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在特定场景适时地推出《绒花》这首电影插曲,为影片高潮的出现进行了情绪上的铺垫,有效地渲染了影片气氛,升华了主题内涵,推动了剧情发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绒花》这首抒情的青春颂歌。芳华电影插曲《绒花》响起,音乐以影片主人公的视角。如说如唱、倾诉心声、其旋律虚幻飘逸。因为那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巨大的空白瞬间被填补,人被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一个人所做的每个决定,都冥冥中呼应着某种更大的不可抗的未知力量。因此故事所展现的冲突,会超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绒花》以优美的歌声赞颂她崇高的思想、美好的心灵。电影插曲成功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与画面相对位而存在。抒情的音乐和艰苦冰面舞蹈的画面,从不同的侧面同时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动作的意义,使人物呈现出多侧面、立体感。电影插曲《绒花》的有效运用给观众带来视听合一的巨大震撼,为何小萍这一人物的塑造、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品《绒花》全曲为二段结构大调性彩。第一段主题部分选用平实的叙述性音乐语言进入,为9+9的两个平行关系乐句构成。两乐句内部结构均为5+4的乐节。旋律进行以二度及
进为主,内含小三度跳进。主题上句半终止于属功能,其和声走向为T-S-T-D,上句旋律在第四小节突出了下属功能组中的
“4”音,第六、第八小节强调了导音“7”到主音“1”的小二度解决。既巩固了主和弦,又为属功能半终止进行了铺垫:主题下句完满终止于主功能,其和声走向为T-SII-TSVI-D-T,下句旋律在第十五、十六小节连续两次运用纯五度下行大跳。加重了歌曲情感的深度表达。值得一提的是,《绒花》的音乐主题在西洋大调的基础上,巧妙的融入了中国音乐所特有的“12356”五声音列元素,增强了作品的民族风韵。在节奏的选?裆希?曲作者精心设计了以切分节奏为主的歌曲基本节奏,在听觉上形成一咏三叹的音乐效果。歌曲的第二部分为副歌的创作手法,呼唤性、山歌风味的旋律中,连续多个三连音的运用使全曲的音乐层次逐步增涨。这部分和声功能上突出了下属和弦彩,使得调性暂时离调至下属关系的大调。
二、《绒花》体现了传统民歌中的情美
今天,在多元文化的语境里,我国传统艺术歌曲创作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的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的艺术歌曲创作规律。作曲家们在创作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努力将欧洲音乐作曲技法和文化审美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合理解决在两种文化交流中存
在着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审美意识形态的矛盾,在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逐步探索出反映民族性的具有中国特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让中国的传统艺术歌曲焕发出夺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