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作品思乡演唱时的发声与吐字特征
摘要
《思乡》是中国艺术歌曲代表作之一,现今已成开展声乐教学的必选曲目。本文以黄自创作的《思乡》艺术歌曲为例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对中国作品《思乡》做基本了解,明确《思乡》的创作背景及音乐特点,以此为基础,然后对《思乡》演唱的发声与吐字特征进行细化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入沈湘演唱《思乡》时的发声特征;引入廖昌永演唱《思乡》时的吐字特征,为笔者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支撑依据,使本文对《思乡》艺术歌曲演唱时,发声与吐字特征的研究更加深入与充分。
关键词:思乡;演唱;发声特征;吐字特征
一、绪论
当前,音乐创作形式及数量不断丰富,本文选择黄自先生的《思乡》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黄自先生在近代音乐领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而《思乡》又是他众多创作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作品,因此,研究《思乡》在演唱时的发声与吐字特征,非常具有代表性,此
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黄自先生的《思乡》创作在前期对艺术歌曲领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希望在当前多元化音乐发展的背景下,《思乡》这部艺术歌曲创作能为今后的音乐发展提供更多的创作借鉴,助力音乐发展再上升一个阶梯,此具有现实研究意义。
二、中国作品《思乡》简介
(一)《思乡》的创作背景
《思乡》是由黄自先生创作而成,黄自(1904-1938年),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作曲家,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及音乐教育家。《思乡》是黄自先生于1932年创作完成的,该首歌曲是黄自先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当时中华民族动荡不安,满怀爱国情怀的黄自先生感慨万分,希望用音乐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及带动全民来积极抗日,但是黄自深深感觉到力不从心,无法挽救大局,在这种时局下,创作了这首经典之作。这首作品把黄自对祖国的热爱、担忧一一体现出来。这首歌清新雅致,伴奏生动,把黄自的心情体现的淋漓尽致,真切的体现出了思乡之情,愿随流水同去。
在黄自先生短暂而又辉煌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他创作的作品涉猎到很多方面,在众多音乐作品中,艺术歌曲无疑是他创作中的经典。特别是《思乡》这首歌曲,无论是旋律创作、伴奏技巧、和声运用、还是曲式结构,都是黄自先生创作的精华。黄自先生的音乐创作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传统音乐文化表现手法,同时又借鉴了西方音乐与东方音乐不同的创作精华,他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同的和声、曲式、配器、体裁、作曲技法等融于一体,创作出很多既具有自身传统风格又兼具西方艺术特价值的作品,特别是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他的声乐艺术作品几乎都是声乐曲目的典范,传唱程度广,艺术价值高。
(二)《思乡》的音乐特点分析
艺术歌曲指的是一种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的音乐体裁,是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其结合旋律及人声这两大音乐因素,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可以说,就《思乡》这一作品特来看,既有朴实谨慎的一面,亦兼具优美精巧的典型风味,再结合快速音型上下级进的丰富声响,给予演绎者很大程度上的创作空间。中国艺术歌曲的精粹在于是否有不固定而多变的重音,是否诗词节奏与音乐节奏时常相互抵触,是否词的重音节被写在音乐的弱音节上,是否词的弱音节写在音乐的重音节上。
《思乡》属于抒情独唱歌曲,采用了韦瀚章的词,而韦瀚章所作长短句歌词清丽典雅,富有韵味,正为黄自所好。黄自非常赞赏,特别在伴奏中描写了“不如归去”的鹃啼声。他从调性的差异、节奏的徐疾、句法的长短、音的强弱高低、和声的协和不协和与音的配合等方面去体会音乐的感情和形象。在谱曲期间,对于《思乡》等同类型作品的塑造,其采用了不拘一格,仅按小令、中调或长调的规模逐层递进,且不仅是借由题目命名所指。在形式上设定为上下两片的双调,为抒写劳人思归的离愁别绪,意境渐入,音乐创作手法颇显特。黄自的歌曲既强调音乐的线条,也强调节奏的重要性,追求诗和音乐的统一性与融合性。
三、《思乡》演唱时的发声特征
(一)音与音量
在诠释歌曲作品的过程中主要用声音来表达情感,因此,适宜的演唱就变得非常重要。音有明亮的,有黯淡的;音量也有大、小之分,不同类型的作品在细节的处理上,演唱者使用的音、音量以及对整首作品的把控应以不同的角度去阐释。
音的变化就是通常所说的共鸣,当人身体内的气流短的时候,共鸣会使传出的声音变得明亮、饱满、有金属感,多用于平时在唱高音时。那么平时在唱中声时,笑肌应该微微上抬,下颚自然放下,舌头放平,喉头放低,感觉是靠后面唱。而黄自先生创作的《思乡》歌曲篇幅不大,但是需要渐强和渐弱处理的部分有很多,所以通常在演唱时,要求对音和音量的把控要准确。
《思乡》这首作品的演唱魅力在于以情带声,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声音,情感也不会更好的展现给观众,所以演唱技巧越扎实,越能把情感准确的表达出来,从而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获得自己的演唱风格。
(二)速度与节奏
要想把一首歌曲诠释的精准到位,除了了解它、熟悉它之外,还得将该首歌曲的演唱风格定位。整体应该是快还是慢,是强还是弱,这些都是在演唱时所要做的工作,只有把整首作品分析的完整详细透彻,才能更好的演绎作品,表现作品。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曾说过:“速度是音乐的生命”。要想将一首乐曲演绎到位,首先,音乐的速度是首当其冲的第一决定性要素。而速度除了在平时所强调的快慢之外,在演唱的时候更要注意演唱情绪时的
速度,是积极的,还是懈怠的。
(三)气息的运用
四、《思乡》演唱时的吐字特征
(一)语言与句法的运用
通过间奏模仿杜鹃声音及和声变化进入歌曲B段,在伴奏织体的丰富变化下,低音下行的进行和力度的渐强下,将演唱者的情绪进一步升华,突出全曲的高潮,将演唱者思乡的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间奏模仿杜鹃声音及和声变化进入歌曲B段,在伴奏织体的丰富变化下,低音下行的进行和力度的渐强下,将演唱者的情绪进一步升华,突出全曲的高潮,将演唱者思乡的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咬字与吐字的把握
思乡歌曲在演唱时,歌曲整体的速度是稍慢,情绪是思念的,娓娓道来的,所以在咬字吐字时应在气息的支撑配合下自然、连贯、圆润。字头轻轻带过,但是却不能含混不清。字
腹是每个字在演唱发音时的主要部分,相比较字头演唱时值长,是声音表现的主要组成部分。字尾也就是平时在声乐演唱中经常提到的归韵,所以字尾要收好,不能拖沓。在演唱《思乡》时,歌曲开始的前两句,咬字时要轻、柔,吐字速度稍慢,声音跟随气息贴着上腭慢慢唱出。到了“更那堪”这句时,由于情绪高涨,要把这几个字的字头着重强调,突出重音。“不如归去”再次回归到自然连贯。间奏之后的“惹起了”和“万种闲情”也是同样强调字头,收尾要快。最后的“同去”要圆润自然,结合气息唱出意犹未尽、思绪万千的感觉。
五、结论
廖昌永《思乡》类艺术歌曲是我国先辈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对该类歌曲的演唱进行研究,有利于《思乡》类艺术歌曲在后世的传承与发扬。本文以中国作品《思乡》演唱时的发声与吐字特征为课题进行研究,首先明确了《思乡》是黄自先生于1932年动荡时期创作的思乡爱国歌曲,接着分析了《思乡》的音乐特点。而发声与吐字是进行演唱的关键,在文中笔者着重对《思乡》演唱时的发声与吐字两大特征进行了细化的分析,发声特征分析主要从音与音量、速度与节奏、气息的运用三大方面展开;吐字特征分析主要从语言与句法的运用、咬字与吐字的把握方面进行分析,以此将《思乡》歌曲演唱时的发声与吐字特征剖析得更为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