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式更要有“意味
——声乐演唱艺术、文化的关系探寻
温 馨
摘  要:《美的历程》是李泽厚撰写的美学著作,本书是沿时代背景品析时代艺术之美,并进一步讲述时代赋予艺术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作者就“有意味的形式”得出自身的独到理解,“有意味的形式”最早由克乃夫·贝尔提出,李泽厚对此加以完善并提出审美“积淀说”。指出积淀的形式中融入了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情感”。作者独到的研究视角丰富了我们对于时代艺术美的探寻。本文的内容主要受李泽厚“有意味的形式”理论启发,结合自身在本科阶段的演唱中缺少的“意味”问题,从三个方面展开本文的论述声乐演唱“意味”的展现、艺术意味与艺术风格的关系、艺术意味与文化积淀的关系。
关键词:美学;声乐演唱;有意味的形式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温馨(1998-),女,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声乐演唱“意味”的展现
“意味”是体现时代艺术特征的最好表现,通过艺术作品中“意味”的赏析,让本人进一步对音乐演唱中常常一味地追求炫技、一味地追求高音的音乐现状的反思,并将上文理论延伸至音乐演唱的情感与形式的关系处理上。
在音乐演唱中重“技”轻“情”,势必会将音乐的学习变得乏味,情感与形式在演唱中是不可分割的关系,音乐的“意味”是演唱家能将创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不断积淀融入于自身的情感中,并在演唱中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才是学习者学习演唱技巧以外,更为重视的一点,下面主要以音乐作品《叫我如何不想他》为客体,通过赵元任、戴玉强、廖昌永、石倚洁等著名演唱家的演唱展开进一步分析,体会音乐所展现的不同的“意味”。
《叫我如何不想他》这首音乐作品是由刘半农词、赵元任谱曲的一首音乐作品。这首作为音乐艺术的高雅之作,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荣誉,也是学习声乐演唱的学生必学曲目之一。这首音乐主要讲述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方面,表达的是对于祖国的思乡之情,也表达了对社会和平的美好祝愿。另一方面,这首作品是想抒发男女之间的爱情。据赵元任先生所说,这首作品最初命
名是以女字旁的“她”,后来将其改为“他”是因为可以指代女士也可以指代男士的含义。
这首作品的演唱版本很多。其中的“意味”展现也不尽相同。以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赵元任、廖昌永、戴玉强、石倚洁的音乐演唱进行分别赏析。首先,赵元任演唱版本的分析。赵元任作为作曲者,是最能
演唱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的,参考研究的音乐版本是1936年上海出版的黑胶唱片。在初步欣赏这首音乐作品时,虽然音质上不同于现代高科技音乐音质的清晰,但是当将黑唱片机的手柄放在唱片的那一刻,仿佛回到了那个社会动乱、风雨飘扬的时代,赵元任先生本非音乐专业学习者,所以他在演唱中体现更多是带有意味的民族风格。演唱中有两点特征,首先,体现在呼吸的连贯性。在没有专业的学习的情况下,对于呼吸的停顿很难把握。但是,赵元任运用的呼吸方式更展现了我所未曾关注的字与情的关系上,赵元任在演唱中可以看出他把情与字放在首要位置,将文字与情感融合后,再关注呼吸的处理。
从词来看,词作者主要以描写自然景为前提,以由远及近、由上至下、由早到晚的写作手法展开创作。在赵元任的演唱中,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风与云、月与海洋、水与鱼儿彼此相伴的景象,所以赵元任在演唱前
西方音乐文化的理解。廖昌永曾说过:“我觉得民族声乐与美声的融合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民族声乐和姊妹艺术的融合是‘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也是带领我们‘民族的’走向‘世界的’一个路径。”这首作品中,作者改变音乐传统演唱家以正腔圆的刻板印象,演唱中呼吸的变化,情感的刚柔相济,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更加具有欣赏性。
石倚洁的演唱版本更多体现了柔情远致的特征,此版本为中国艺术歌曲专场演唱会的版本,此曲时长为4分34秒。全曲是中速稍慢的。这也为其作品的情感展现奠定了基础。石倚洁在演唱本曲的意味是体现的情感的烘托。作者将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乐段在演唱时极其关注字词的音韵,咬词清晰且柔情似水,与其他演唱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与其在外求学阶段学习有关,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如何发音咬字时,石倚洁表示自己没有系统地学习美声来演唱中国作品,多是学习德奥的音乐作品,通过中文拼音的平仄、声母韵母特点进行归类后,再反复练习进行演唱的。这也表明了石倚洁中西音乐学习的灵活贯通性。其次,作者非常注重情感的把控,在这首作品的演唱中,作者没有过强的情感起伏变化。石倚洁在演唱“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这一乐段处,作者采用以柔带强的方式引入,在“发”处进行了细腻的处理,将中心句“叫我如何不想他”的演唱时,展现了向爱人倾诉着自身的思念之情,细腻入微地展现了作者对本曲情感的控制。最后,展现了石倚洁与伴奏松弛有度的契合。石倚洁为烘托出情感的表达,速度整体与其他演唱家相比是稍慢一些的。石倚洁在演唱时为了贴合人物心情,多展现了乐音的一张一弛,松弛有度的特点,将内心的缠绵与早日相见的期盼之情做了字为收韵
的演唱和渐弱的处理。如“天上飘着些微云”的“云”,“地上吹着些微风”的“风”,作者作了细腻的处理。为下一句的衔接形成了完美的过渡。作者在本曲的演唱中没有过多展现过多的技巧的转换,而是以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意在言外的特点,让听者去品味、去欣赏来感受音乐的意味。
这就是四位杰出的中国演唱大家对本首作品的理解与把控,其中融入了自身独特的意味。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在演唱中是否认识这些内容。
二、艺术意味与艺术风格的关系
通过上文的音乐作品意味的体会,下面以音乐家廖昌永、戴玉强、石倚洁为代表,论述作品中的演唱意味
与艺术风格的关系。
创新精神贯穿着廖昌永的艺术生涯。廖昌永艺术精神与演唱意味的展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艺术意味与精神的形成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点归为自身因素。自小生活条件清贫,带大去城市上学,在学习中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考学上他勤奋刻苦,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由最初的末尾几名,在努力下年到专业第一,自身外语存在不足就三个月不出学校疯狂补习,使他在外语上升显著,这也为他在三次大赛中获奖打下了基础。第二点是其他因素方面,恩师周小燕的指导与多明戈提携下
使他能够在国际上立足。使他能把音乐演唱得游刃有余。在不断努力与实践中形成自身的独特意味与艺术风格,进一步体现廖昌永音乐独特的风格的刚柔相济与技术的全面性具体如下几点。首先,体现在对于词的把握中国汉字与外国字在演唱中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字在演唱中有的地方满,有的地方则需要不满,而外国作品,体现在演唱中把每一个字都需要灌满去演唱。这也是廖昌永的在演唱中体现的。其次,体现对于意境的把握正如上文对于具体音乐作品《叫我如何不想他》的分析上,廖昌永在演唱中非常注重感情的渲染,这就体现在演唱意境的描摹。他在“关于民族声乐事业发展的几个思考”一文中也曾指出民族声乐需要与姊妹艺术不断融合中才能形成世界语言的观点。廖昌永也在声乐演唱中运用姊妹艺术的冷暖彩来丰富艺术作品的情感。再次,体现在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上,廖昌永在演唱音乐中始终不变的就是他的创新精神,他将民声、美声、流行音乐进行巧妙地融合。目的是使传统民族音乐能够得到广泛的认知与了解,使中国的民族音乐成为世界的音乐语言之一。所以,在音乐的演唱中他非常尊重原创作者,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于其中,控制音乐的进行速度、节奏的把控。例如作品《梅花引》《草原夜美》等作品演唱,都体现了其独特的廖氏风格。
李泽厚曾多次谈到“积淀”二字,积淀不只是体现时代发展中。在戴玉强的艺术上也体现了其艺术意味的“积淀”。戴玉强出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受家庭影响,他考入北京煤矿学校,毕业后就在太原的煤炭部工作,戴玉强为了能看上演唱会,他经常省吃俭用将钱存起来买票,对于音乐的痴迷程度可想而知。
戴玉强对音乐的渴望,也在多年后的山西省歌舞团张开了双臂,经过彻夜的学习使他成为其一员。后来并送于中央戏剧学院进
整体。正如李泽厚说内容积淀形式、思想积淀观点。音乐作为反映时代独特的精神艺术,它的意味正是在时代、文化积淀中凝聚形成。它所代表的不只是艺术形式、丰富的表演内容,更体现积淀于其中的精神和反映时代的文化。这也是艺术所展现的真正意图吧。
综上,在对于音乐意味的探究中,最初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可能只关注用技巧去演唱好,站在一个小的圈子里去看待音乐这门艺术。我们需要的是除了学习用技巧去演唱好他外,去探寻音乐所表达的“意味”、把握音乐背后的文化内容,不断积淀艺术风格。在不断地文化积淀中形成对于这门艺术的独到认知。从学到懂到理解运用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过程。正是文化修养、文化积淀中体现艺术的独特意味的。也正如在李泽厚《美的历程》对于美的探寻,通过对原始图腾符号的神圣含义感受神秘的巫术情感、西周狞厉的饕餮被赋予保护部落和威吓异族的双重性等有意味的形式。体会艺术形式中所积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意义。《美的历程》拓展本人最初对于音乐演唱的反思与探寻,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就是在如上文的小标题一样,需要不断积淀中理论认知、在理论认知中不断积淀丰富自身修养去探究问题的历程。■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的历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 王宁.《教我如何不想他》演唱版本的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9.
[3] 廖昌永.关于民族声乐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乐府新声,2011.
[4] 武鑫怡.吴碧霞与艾尔比娜演唱风格比较[J].当代音乐,2021.
[5] 谷淑慈.中西合璧、自然歌唱—吴碧霞歌唱艺术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09.
[6]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 吴碧霞.试论“鱼”与“熊掌”能否“得兼”[M].人民音乐出版社.
巧,如乐曲中大量的快速跑动、八度音程的连奏、双声部弹奏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具备相当高灵敏度的手指机能,这样方可在演奏实践中能更好地把握匈牙利民间音乐的风格与特点,了解李斯特的钢琴音乐风格,深刻体验到李斯特钢琴作品中充满幻想、诗意和热情的浪漫主义风格,并从中学习和做到更加灵活的弹奏方法,更加有意识地追求不同的音效果和如何合理地运用踏板等演奏技术。■
注释:
① 曼弗雷德·瓦格纳.现代视野下的李斯特:生平及作品[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② 繆天瑞.音乐百科辞典[M].人民音乐版社, 1998.
③ 周淑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研究[M].乐韵出版社,1998.
④ 童师柳.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结构研究[J].黄钟,2008,(01).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廖昌永(上接第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