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注
FOCUS
过严密筹备、克服重重困难,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龙岗区政府
主办,中国音乐学院、深圳音乐学院协办,龙岗区委宣传部和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第二届“深圳声乐季”终于在8月如期举行。这应该是疫情稳定后国内举办最早的大型线下音乐活动之一,因此格外令人期待。虽然这一项目去年刚创立,但因其“赛、演、学”有机结合的新颖方式以及业界顶级专家的全程参与,甫一亮相,便受到了各界的广泛
好评。今年活动的“招贤令”发出后,全国2000多人踊跃报名,最终42名青年歌手幸运入选,另外还有200多位学员现场全程观摩,超过860万人通过网络直播参与。
8月8日晚,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声振新时代”龙岗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暨2020深圳声乐季交响音乐会先声夺人。指挥家林大叶执棒深圳交响乐团、深圳歌剧舞剧院合唱团,演出大型交响组歌《我们
学习第一、比赛第二的声乐盛会
——2020“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掠影
廖昌永A glimpse of
2020 “Shenzhen Singing Festival - National Young Singers Programme ”
文:
张  萌
就是河流》(2020版)。这部龙岗原创的组歌由唐跃生、方石、姚峰等深圳和全国一批优秀词曲作家联袂创作,通过16首原创歌曲及诗朗诵串联,完成了对“河流”的艺术形象及精神内涵的塑造。演出由廖昌永、石倚洁等“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的导师与获奖成员倾力加盟,全景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拓荒者的足迹、创业者的歌声和追梦人的向往。
OUTLINE / On August 8, the second “Shenzhen Singing Festival - National Young Singers Programme” opened in the Concert Hall of the Shenzhen Longgang Cultural Center. This year’s Singing Festival consists of six sections and lasts for 19 days. Some 42 students from various artist troupes and arts schools gathered not only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business acumen under the guidance of famous teachers but also to have plenty of opportunities to appear on stage.
乐事:唱出新时代的中国声音
与上届稍有不同,本次声乐季“全国声乐邀请赛”“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中国声乐高峰论坛”“全国青年
歌手展演”“声乐轻骑兵音乐会”“下基层音乐会”六大板块的活动中,“赛事”环节被安排到最前面。用赛事艺术总监、女高音歌唱家雷佳的话说,这像是运动员集训前的“体能检测”
著名歌唱家、解放军文工团副团长、“深圳声乐季”艺术总监雷佳
希望借此让学员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现阶段的能力与不足,更有利于下一步大师课的学习。
根据章程规定,所有选手三轮比赛共要演唱4首作品。其中,初赛阶段中国声乐组需演唱民歌,美声组为古曲或中国艺术歌曲(含为古诗词谱曲和民歌改编等);复赛阶段,中国声乐组演唱戏曲(或曲艺选段)和中国艺术歌曲,美声组为贝多芬时期前后的外国艺术歌曲、歌剧作品;决赛阶段两组均再加入中国歌剧咏叹调的作品。不难发现,赛事的导向上充分体现了声乐季“歌唱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的主题。无论何种唱法,对于不同体裁中国
关  注
FOCUS
作品演唱技术及艺术风格的把握成为首要任务,准确切中了当前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赛事评委的构成也很有特。由声乐教育家王秉锐教授,歌唱家王宏伟、石倚洁,指挥家李心草,民族音乐学家萧梅以及《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陈志音,《歌剧》主编游 之,中唱总公司副总经理侯钧,《人民音乐》执行主编张萌等组成的评审团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选手们的演唱进行打分和点评,使他们对自己的艺术表现获得全面的认知和现场反馈。例如,李心草在点评环节就特别强调了歌唱家在表演(特别是西方经典声乐作品)时必须
左上:蔡静雯,全国声乐邀请赛美声组第二名(摄影:张奕祺) 右上:陈滢竹,全国声乐邀请赛中国声乐组第一名(摄影:张奕祺) 左下:杨西音子,全国声乐邀请赛中国声乐组第二名(摄影:张奕祺) 右下:著名歌唱家石倚洁指导学员陈泳汐(全国声乐邀请赛美声组第一名)
保持对原谱的尊重,中肯且重要的点拨,为选手们走向世界声乐舞台上了重要一课。
三天五场的赛事可谓精彩纷呈、亮点频现。虽然不同环节都有表现非常突出的选手,但最终的胜利属于技术细腻、艺术素养全面的歌者。名次揭晓,美声组前五名分别为陈咏汐(男高音,武汉音乐学院)、蔡静雯(女中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何亮辰(男中音,四川音乐学院)、姜棵(男中音,四川音乐学院)、袁帅(男中音,深圳歌剧舞剧院);中国声乐组1~5名为陈滢竹(星海音乐学院)、杨西音子(中国歌剧舞剧院)、吴梦雪(北京歌剧舞剧院)、陈思里(演员)、周彬(中国音
乐学院)。今年,美声组中音声部选手表现突出,其中蔡静雯、何亮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初赛中,蔡静雯以醇正宽厚的音,内敛深沉的艺术处理,将一曲《我爱这土地》演绎得感人至深。接下来的珀赛尔、贝利尼等名家的歌剧选段,更是展现出她稳定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含蓄又不失激情的特。何亮辰在音乐处理上的细腻与用心同样令人赞叹,无论是《嘉陵江上》中从无助、悲愤到坚定的情绪起伏,还是亨德尔经典唱段《答应我吧主人》中的宁静虔敬,都把握得恰到好处,潜力不容小觑。中国声乐组的众多选手也一改以往“制式化”的音呈现和表演风格,在不同作品的演绎中展现出相当大的艺术张力和声音造型能力。虽然这些青年歌唱家的舞台表现还略显稚嫩,但假以时日,必将在声乐舞台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在实战中到差距,在问题中寻求提升。接下来“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的专家讲座和大师班便成了学员们汲取养分、全面提升的最佳场域。资深声乐教育家王秉锐教授,歌唱家廖昌永、王宏伟、石倚洁,指挥家李心草,民族音乐学家萧梅教授等多位业界专家先后登台授课,高密度、高含金量的培训,不仅使每位学员受益匪浅,短时间内就获得技术和修养上的提升,现场观摩的学员们同样收获满满,大呼过瘾。
议事:为中国声乐事业建言献策
作为一个高端的音乐平台,理论评论的建设一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去年的研讨中,专家们就留
下许多具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今年的“中国声乐高峰论坛”规模进一步扩大,不同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新时代中国声乐的发展建言献策。
论坛主席王黎光教授,以视频的形式发表了讲话。他指出,从民歌传唱到民歌声乐再到中国声乐的建设,不仅是声乐艺术的研究,更是几代人不断进取、艰辛努力的结果。这些都需要继续从人才培养、艺术实践上发力,更重要的在理论研究方面的探讨和交流。深圳声乐季正是这样一个高端的声乐艺术研究的平台。诸如“中国声乐建设中,中声部和低声部该如何发展?”“我们舞台的成就对讲台的教、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中国声乐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声乐艺术形式,其真正的标准是什么?”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我们每一个学者和学员的一汪清泉都能够流入到大江大河当中,就会形成中国声乐蓬勃向上的洪流,我们一定
会像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一样成为中国之声。
年逾八旬的声乐教育家王秉锐教授对于“深圳声乐季”这个年轻的项目提出了语重心长的忠告和希冀。他以自己多年的艺术经验,祝愿这个“充满希望的平台”能够摆脱功利、浮躁之气,“平安、健康地发展”。王宏伟的发言将这个话题作了进一步延伸。他指出,之所以举办声乐季,不能光解决声音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帮青年歌手们解决好人生观、价值观上的问题,这才是让他们在艺术上走得高、走得远的根本所在。从刘光宇(重庆市歌剧院院长)、秦德松(湖北省歌舞剧院副院长)、田彦(中国歌剧
舞剧院歌剧团团长)等与会专家的发言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这个话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们从各自院团发展建设的角度,谈了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实际管理中的经验
关  注
FOCUS
和问题。相对于专业水准的高规格,对于青年人才思想境界、艺术品格方面的培养,则是更多院团长们谈及的话题。这些看似与艺术无直接关联,容易被青年学子们忽略的修养问题,恰恰是决定他们能否在艺术道路上行稳致远的关键。
指挥家李心草的发言有着独特的视角。他认为,在声乐艺术上最高的造诣,不管是从人才还是作品的角度来说,最后一定要达到歌剧的高度。当前,中国歌剧发展正逐步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原创作品出现在国际级歌剧院的舞台上。这种背景下,我们常说的“洋为中用”,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中为洋用”的问题。石倚洁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说,当今欧美歌剧舞台主流语言诚然是意大利语、德语、法语、英语,但也能听得到俄语、捷
克语的作品。随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