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第三届天凡之音声乐研修班”带来的感触
8月10日,第三届“天凡之音”声乐研修班在中国音乐学院顺利结束。这项旨在“为著名声乐专家和全国声乐同行们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促进声乐艺术发展与进步”的研修活动,赢得了广大声乐从业者的支持。
在两周的时间里,金铁霖、乔羽两位艺坛泰斗领衔,包括邹文琴、廖昌永、马秋华、刘辉、郑咏、孟勇、吴碧霞在内的9位专家对两百余位学员进行面对面授课。除专家讲座、声乐共同课、声乐小课外,教师交流会、汇报音乐会、图书音像展览会等内容也成为活动中的亮点。这些专家,有多年来工作在一线的声乐教育家,有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歌唱家,有老一辈艺术家。身份的不同、专业的差异,使得这些专家的授课风格各异。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讲授了民族声乐的历史、发展、特征、追求等宏观问题,而歌唱家廖昌永的授课方式则更显歌剧演员的本。他对表演及语言的要求非常严格,对美声作品风格的把握和处理甚于歌唱方法。
吴碧霞授课留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她对艺术的真诚和个性化理解。无论中外、典雅或通俗作品,她范唱信手拈来,将自己演唱的心得和盘托出,经常无偿增加课时。邹文琴授课更显经验丰富,公开课注重与台下的交流,她特别强调歌唱的气息、位置、语言和共鸣,演唱者要有善于聆听的耳朵,注重歌唱的整体状态。
两周的研修时间对个人声乐水平的提高究竟能起多大作用,恐怕不好
说。就笔者个人感受来说,这种提高,更多的是在歌唱观念、演唱方法与技巧,走出误区、回归自然,对大量作品的经典处理,舞台表演,以及对艺术的理解与追求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地方院校、文艺团体的演唱水平、尤其是歌唱观念还与众多专家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多人从一开始就走了弯路,步入不少误区。经过研修班多位专家点拨,看到自己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地方教师比学生更需要研修,青年学生比成年歌唱家更应该多多参与类似活动。一位教师的成功可能带出一批学生的成功,年轻时的正确方法将终身受用。从实际参与的人员构成上来看,教师及年轻学生也占多数,有多位60余岁的声乐教师,有各大院校接连参加三届研修班的附中学生,还有专程从香港慕名前来的热情学员。在很多场合,众多学员对活动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不是表面的礼貌和做作,它包含了从业者对重塑自我的信心和抵临正途的激动。
但作为该活动的参与者和高校学生,笔者不得不表达两个遗憾:其一,男声较少。这实际上反映了我国音乐教育的一个现状,音乐院校男女比例大幅度失衡。其二,九大音乐学院参与学生较少。尽管九大院校及中国艺术研究院有研究生、本科生、成教部及附中学生前来,但人数及学习的热情差于非著名学府的学生。无论何等原因,多少还是有些令人遗憾的。廖昌永
按照惯例,2007年将举办第四届“天凡之音”声乐研修班,它能否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高,稳步发展值得期待。因为它的成功不仅仅是一块品牌自身的完善,同时也是国内声乐教育的幸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