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摘    要:广播电视节目主要是为人民众服务的,因此,满足人民众的文化需求也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本论文
主要以原创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三季)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节目内容、传播方式、包装设计等方
面的传承与创新之处,从而挖掘其对弘扬诗歌文化、增强人们文化自信,以及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
贡献与价值。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古典诗词;文化创新
一、《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突破
近些年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我们国家也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了具体的谋划和部署。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文化类电视节目也不断涌现,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等
节目,都取得了收拾和口碑的一致好评。每一档节目都充分挖掘和展现了经典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引导现代人学习经典、感受经典、传承经典。其中文化音乐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将中华传统经典与流行音乐融为一体,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在前两季节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全球性视角进行充分挖掘。该节目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创作取向,对古典诗词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达进行创新化的呈现。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典咏流传》(第三季)能够及时根据技术发展的趋势对节目传播方式进行调整与改变,也是其取得成功的较为关键因素。
二、《经典咏流传》(第三季)中节目内容的传承与创新
(一)中国古典诗词普世价值的传承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之作,永世不绝。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三季)把中国诗歌文化的推广作为节目传达的主要内容,利用诗歌作为创作元素,并通过创新化的表现形式将其变成了节目独特的竞争优势。将其转化为创新思维的竞争优势,并将中国传统诗歌作为一种崭新的创作元素。中华传统诗词虽然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但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内在的普世价值。相反,它仍然是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诉求,也传达
着世世代代不变不移的普世价值。
《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在传唱前,主持人的旁白作为前奏将观众带入诗歌中,再通过传唱者的演唱让诗歌经典引人入胜,鉴赏团成员的品鉴和评论更对诗歌经典进行了深度解读。例如该节目第一期的《少年行》、《长相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这些关于“惜时”“励志”“送别”“友情”等主题的诗歌,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引起当代人的思考,体现了传统诗歌与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相通与联结。像《岳阳楼记》、《望岳》、《早发白帝城》、《望月怀远》这些传世经典之作,都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二)古典诗词借助流行文化的创新表达
流行文化是相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的,它通常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流行趣味为引导,并借助于
某个时代先进的媒介工具传播与消亡,从而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现代社会,音乐往往是受众范围最为广泛的流行文化,《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就是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通过重新加工和创作,使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成为了流行文化的内核,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传唱人的选择对于诗歌内容的表达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节目中,通过他们的个人声望、生活经
历与生命感悟可以更好地对诗歌内容进行诠释和表达,从而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诗歌。如武汉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传唱的《诗经·秦风·无衣》,在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的时代背景下,既体现了医护人员坚守抗疫第一线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也表现了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抗击疫情的团结协作与民族凝聚力,令人潸然泪下。
同时,在节目中曲子的选择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契合了诗词本身的意境和情感。《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将经典与流行融合,或使用传统的民族乐器,或使用现代的西方乐器,都让诗歌更加地回归到现代生活,实现了传统文化借助流行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
三、《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在形式方面的创新
(一)节目包装设计的创新
《经典咏流传》(第三季)除了在内容上注重传统和现代创新的融合之外,节目的整体设计和包装也充满创意。比如在传唱者的选择上,较为注重传唱者与诗词意境表达的契合。无论是红极一时的歌星,还是默默无闻的素人,在选择经典传唱者时,都会考虑到经典传唱者本身是否适于诠释该作品的内涵,是否符合该诗歌的气场。
《经典咏流传》(第三季)里面的音乐既运用了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吉他等现代乐器,也使用了
缶、编钟、唢呐等中国古典乐器,它们的相互结合既碰撞出了动听的音乐,又推广了中国的古典乐器,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多重传播与推广。传唱者、指挥、乐队的现场表演,绚丽多彩的灯光,美轮美奂的舞台,也带给观众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节目传播方式的创新
《经典咏流传》(第三季)把已经失传或没有乐谱的中国经典诗歌与当代音乐相结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碰撞,使其拥有了新的生命力。节目中的传唱者不仅有时下极热门的歌手,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该节目也邀请了文学界及音乐界的相关人士,如康震、廖昌永,对诗歌本身、为诗歌创作的音乐以及诗歌与歌曲的融合进行专业评述,最后传唱者再将歌曲推广给大众。在节目实践中也证实了,这种传播方式的链条,吸引了更多的电视观众关注传统文化,并有效地提高节目的知名度。
《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对于嘉宾的选择,通常比较注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更要有一定的文化气质和文化素养,而不盲目使用“流量明星”,有效的传达了节目的文化调性。同时,《经典咏流传》(第三季)播出时,观众可通过手机
浅析《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赵国栋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00)
145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
146
(上接第144页)
力的快慢,力的方向来改变传统拉坯单一、呆板的形式。
但是对于拉坯创作,对技术的掌握和对泥料的使用经验是需要一定的熟练程度才可以进行创作。所以,拉坯随意的变形那不是创作者的安排,这是一种偶发的状态。因此对技术和力度的把控需要创作者对拉坯有一定的基础甚至熟练程度,达到手心合一的状态才能突破拉坯的局限性。
(四)“技”与“力”在陶艺拉坯创作的思考和探索对“技”与“力”的理解之所要受到关注,是因为它在拉坯创作中是个重要突破的方向。这种是反传统,反习惯性思维,是打破与重建的思考方式来表达艺术家思想观念艺术形式。同时这种创作方式可以尝试性与科技智能化发生互动,这样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加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了解科技进度,同时也为这种创作的形式提供了更大思维发展空间。因此,对“技”
与“力”的思考除了在拉坯工艺上的实验性创作外,艺术家对外界的吸收,运用对“技”和“力”的理解在艺术不同领域中去验证和思考,这是艺术家提升创作重要手段。
五、结论
陶艺创作其它成型方式基于对“技”与“力”的理解来比较拉坯成型方式的理解,这是尤其重要的一点。通过此次的探索,也是刚刚起步,很多观点的理解也只是通过艺术作品来论证。因此陶艺创作者更加需要重视对创作经验的积累,多维度,多形式思考“技”与“力”从而运用到拉坯创作中。
这一理念作为现代陶艺创作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需要结合更多的文化历史、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和价值观念,把现代陶瓷艺术发挥出更加广阔空间,使之陶瓷生命上升到新的高度。参考文献:
[1]金文伟,杨青著.现代陶艺理论·陶艺六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2
[2]闻人军.考工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07 [3] 周松林,李伟松,张成义— .美学·艺术[M].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9.08
[4]谭长流.空间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5](德)海德格尔著.林中路[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6](德)海德格尔著,成穷等译.海德格尔诗学文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 韩国图书出版城佑执笔委员会著.力和运动 动、静、合、分 彩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8]美国鲁道夫·奥恩海姆著 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03
作者简介:罗志华(1992.03—),男,汉族,广东惠州市人,助教,艺术设计硕士,单位:广东培正学院,专业:工艺美术,研究方向:工艺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
或电脑观看节目录播,而官方也在、微博等平台上开设了自己的官方账号,及时发布各种与节目有关的信息,方便观众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关于该节目的资讯与内容。网络平台的互动性,使观众不限于被动接受,也能主动参与到节目的讨论中,从而不断加深理解,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经典咏流传》(第三季)对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的启示
中共十九大的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其标志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告诉我们,物质生活问题已大体解决。进入新时代,就是进入一个品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时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质量要求日渐提升,然而,文化市场上的产品良莠不齐,这就对包括电视从业人员的广
大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时代需求,立足于为广大人民众和全社会提供合格精神产品的立场,按照精神产品生产者的角定位,来重新审定自身的责任。廖昌永
首先,要充分挖掘出具有普世价值和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素材。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思想和人文价值,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中华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糟粕和不好的东西,如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内容。《经典咏流传》选用中华古典诗词作为节目传达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借助诗词这一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学形式奠定了节目的文化格调;另一方面古典诗词的韵律美与意境美,也契合了当下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人们对于
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如戏曲、服饰等,都等待着被重新发现与挖掘。
文化发展不能止于传承。创新和传承既非对立,也不能割裂。对于传统文化,既要忠实地继承,也要根据时代变化,顺应当下的社会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离不开时代要素。当下社会,审美趣味、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艺术样式也需要结合时代变化,呼应时代需求。不管是《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为媒介的竞技性,还是《经典咏流传》对“诗词”的音乐化表达,都是顺应社会发展而具有时代感的创新。
《经典咏流传》(第三季)的一个成功之处,毋庸置疑是以全新的节目模式,诠释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意义,将古典诗词与新时代流行音乐相结合,使古诗词大放异彩,观众广为传唱。相信通过广大电视人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制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传统文化电视节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参考文献:
[1] 关玲, 张师迅. 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J]. 中国电视, 2019(12).
[2] 杨冰洋. 原创电视综艺节目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植入[J]. 传媒论坛, 2019, 002(011):172-173.
[3] 彭月星. 优秀综艺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作用探析——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 视听, 2018, 139(11):24-25.
作者简介:赵国栋(1989.2--),男,学历: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目前就职于安徽广播电视台,三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