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永嘉昆曲保护对策探讨
作者:李紫 田中娟
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8期
摘要:永嘉昆曲历史悠久,常年活跃在浙江温州一带,是百姓民俗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永嘉昆曲虽得到了省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但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融媒体是新时代的产物,如以传统非遗与新兴传播路径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缓解永嘉昆曲目前面临的困境。本文将从永嘉昆曲的保护现状、现存问题、保护对策三个角度入手,对其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永嘉昆曲 融媒体 现存问题 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028-02
永嘉昆曲旧时称“温州昆腔”,主要流行于浙南闽北一带,是我国昆曲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永嘉昆曲长期扎根于民间,其表演艺术古朴自然,是草根生活与高雅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廖昌永永嘉昆曲是永嘉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绝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当下面临失传的风险。在新时代,经过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努力,永嘉昆曲虽获得新生,但依旧存在着诸多困境急需解决。
融媒体是通过数字平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提供的信息与数据整合,使其功能与价值得到全面提高,实现将资源、内容、宣传、利益四者到达最大优化效果的运作模式。永嘉昆曲原先主要依靠传统媒体进行保护与宣传,资源的利用率没有充分调动。2019年12月,永嘉县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开始试运行,“今日永嘉”APP的上线,带动永嘉昆曲进入融媒体时代。
一、永嘉昆曲保护现状
自2005年永嘉昆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温州地方政府部门致力于提升“永昆”的文化活力。出台保护政策,制定《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国家艺术基金,打造大型原创昆剧《孟姜女送寒衣》;建立非遗场馆,推进“永昆”三进工作。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永嘉昆曲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在新时期焕发新生。
(一)出台保护政策,增强非遗活力
2018年6月永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定的《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永昆传承振兴工程”,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立足永昆剧团小而精,戏要出奇彩的定位,全面强化精品剧目创排,打造具有“温州特+永昆风味”的新编好戏,坚持“送出去、请进来”,着力破解永昆传承难题。拓展永昆交流演出,创新开展“三地联动”演出等活动,不断增强永昆影响力[1]。
(二)依托国家基金,打造文艺精品
永嘉昆剧团在《永乐大典》南戏存目中寻求创作灵感,将孟姜女这一历史人物作为舞台主角,依托古典文献与传说故事进行创新,从而创编了昆曲剧目《孟姜女送寒衣》,该剧目于2018年获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立项。《孟姜女送寒衣》沿用了宋元南戏的角搭配特点,仅用六位演员便撑起了一台大戏。2020年3月,该剧将亮相于国家大剧院首届非遗艺术周,向更多的众宣传“永昆”的魅力。
(三)建立非遗场馆,扶持品牌项目
永嘉县于2019年下半年完成布展并交付使用永嘉县非遗馆,持续做好永嘉昆曲“进校
园、进社区、进文化礼堂”的三进工作,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打造非遗体验基地品牌。重点扶持永昆、温州莲花、永嘉花鼓、瓯瓷烧制等非遗项目,打响永嘉非遗特品牌[1]。
二、永嘉昆曲现存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文化娱乐的多样化使永嘉昆曲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的边缘。基于以上背景,笔者从“永昆”的地理区位出发,分析其发展问题的根源;从传播路径着手,探寻市场与受众的关联;从剧本内容出发,提出发展新路径。
(一)艺术人才断层,新老交替困难
昆曲艺术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經久不衰,得益于一代又一代昆曲艺人孜孜不倦的传承与创新。当前,永嘉昆曲剧团在“六团(院)一所”的昆曲格局中地位略显尴尬,永嘉是温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不论是地理区位还是政府扶持力度与其他六大昆剧团相比差异较大。昆曲演员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和大量的舞台实践才能成
才。青年演员在艺术院校完成学业后,许多优秀的演员都会被地理区位较好的六大昆剧团所聘用,留给永嘉昆剧团的演员质量参差不齐,在剧目排练及演出时常常会出现“无角可用”的局面。
(二)宣传路径单一,众认识不足
昆曲被众多学者誉为“百戏之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但在如今娱乐形式层出不穷的新时期,昆曲面临着重大的生存危机。新时期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越来越受广大人民众的喜爱,昆曲这一高雅艺术在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永嘉昆曲和众多昆曲一样宣传平台主要是线下剧院,虽然也有进行网络售票,但影响力远远不够。永嘉昆曲的受众体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许多青少年对其一无所知。长此以往,昆曲市场会逐渐被其他娱乐形式所吞食,转而退出历史舞台。
(三)表演内容陈旧,缺乏时代创新
永嘉昆曲的传统剧目有《荆钗记》《琵琶记》《张协状元》等十个剧目,内容比较单
一,无法满足现阶段大众的艺术需求,因而无法取得受众的共鸣,导致市场份额不断缩小。永嘉昆曲的传承不应单单依靠演绎传统曲目,新编剧目的演出同样是重要阵地。长期以来,我国缺少对戏曲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社会各界对于昆曲艺术的陌生。现阶段,永嘉昆曲的唱本内容缺少当下时代精神,主流受众对其关注度和兴趣点降低,无法形成良好的戏曲氛围。
三、永嘉昆曲保护对策
由于永嘉昆曲在“人才更替”“宣传路径”“剧本创新”等方面存在问题,笔者结合融媒体的时代背景,在人才培育方面,提出建立人才培育方案,从学校、社会、政府三个层面出发,给出合理建议。在文化宣传方面,提出开展多方合作,扩大受众体。在剧目创新方面,提出加入时代精神,满足众需求。
(一)大力培养演员,解决人才困境
戏曲人才的培养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投入,因此只有形成一套立体的培育方案,人才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在学校层面,建设永嘉昆曲系列微课,上传各类互联网平台,扩大
受益体;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昆曲演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提升孩子对当地戏曲的亲和度。在社会层面,开放永嘉昆曲公益大师班,邀请昆曲演员走入民间,进行授课,在草根中进行戏曲氛围的培育。在政府层面,积极与地方院校开展合作,共同培养艺术人才。利用永嘉昆剧团这一平台,给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与交流中寻优秀的艺术人才,并与其签订协议,毕业即入编。
(二)扩大宣传渠道,增加众基础
融媒体平台的产生,使永嘉昆曲的宣传渠道大大拓宽。永嘉昆曲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借助融媒体平台进行良好运营。歌剧和京剧都属于高雅艺术,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携手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在央视“经典咏流传”栏目中共唱《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怀古》,歌剧与京剧的跨界融合,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电脑游戏是当下青年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被誉为“广东大戏”的粤剧在2020年1月作为游戏IP进入Steam游戏平台。《港诡实录》作为香港都市传说类型的恐怖冒险游戏,巧妙地将粤剧的戏棚、唱腔、服饰等元素融入到游戏之中,让玩家在体验游戏的同时,感受古老的戏曲文化。
(三)进行剧目创新,提升文化认同
永嘉昆曲剧目内容应与时代相结合,加入时代故事,满足众的娱乐需求。在进行传统剧目演出的同时,更要大胆创作,探索当下众的精神需求,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作品。2019年10月罗周编剧、童薇薇导演的原创现代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在江苏南京上演,该剧以梅兰芳这一京剧名人为题材,进行昆曲的艺术创作,并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第四代青年艺术家集体呈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当下昆曲的票房主要集中在线下,永嘉昆曲可以率先探索线上观剧模式,依靠“5G”傳输技术,打造线上观剧销售平台,永昆爱好者可以足不出户在线观看。
永嘉昆曲是温州永嘉区域文化的集中展现,是永嘉地区传统艺术中最精华的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和作用。在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笔者希望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永嘉昆曲发展的新道路,让古老的昆曲在新时代再次焕发生机,使“永昆”走进更多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永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永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嘉县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EB/OL].2018-06-2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