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新序》“申包胥者,楚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①。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②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③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
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①随,随国。②封,大。③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秦伯使辞焉
A.言辞 B.辞赋 C.推辞 D.告辞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夷狄之求无厌 逮吴之未定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D.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3.根据文意,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答案】
1.C
2.B
3.但赏赐是用来勉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4.相同点:均独自面见秦伯,陈述利害;均从秦的利益出发,讲述道理。(一)不同点:
烛之武主要是晓之以理,讲出兵对秦的好处,不出兵对秦的坏处;申包胥先晓之以理,再动之以情,立墙庭哭,绝食七日,最终打动秦伯出兵救楚。或者(二)不同点:烛之武谈了留郑对秦国的好处,申包胥没提;申包胥还动之以情,哭泣禁食七天七夜;烛之武是受托而去,申包胥是主动而去。
【解析】
1.本题考查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一词多义设题。所谓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初的叫本义,常用的叫基本义,从本义或基本义推演引申来的叫引申义,通过用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来的叫比喻义。解答此类题型时,重点要放在理解上下文的语境上,只有正确理解了上下文的信息,才能推断出词语的义项。本题中,根据上下文,应是申包胥到秦国求救,而秦伯一开始没有答应,是申包胥“立哭”七天七夜后,秦伯才答应出兵救楚。由此可知,“秦伯 使辞焉”的“辞”是“推辞”之意。故选C。
2.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本题考查的是“之”“为”“以”“而”四个常见虚词的用法。
A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一个“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B项,两个“为”都是介词,替;
C.项,前一个“以”是动词,可译为“带领”;后一个“以”是动词,可译为“认为”;
D项,前一个“而”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可译为“然后”;后一个“而”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可不译。
故选B。
胥字怎么读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平时的阅读和复习。本题的译句要注意:“然”但是;“所以”,用来;“劝”,勉励;“善”善行;“辞”,推辞;“非”,不是。
4.本题考查理解、比较、概括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先要阅读题目,弄清需要阅读的不同文段;再分别简要梳理文段的主要内容,从中出相同、相似的部分加以概括;最后再比较文段中不同的部分,分别归纳整理。本题要求分条概括《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游说秦伯和申包胥游说秦伯的方式的异同。烛之武游说秦伯,是受命后单独面见,见面后首先陈说了出兵对秦国的害处,退兵对秦国的好处,将好坏两面都摆在秦伯面前,详细分析利弊,以此让秦伯认可自己的观点。申包胥游说秦伯,是没有受命,主动前去单独面见,首先陈述了楚国灭亡对秦国的坏处,再陈述了楚国不亡对秦国的好处,在被秦伯拒绝后,申包胥不吃不喝,哀哭七天,用自己的爱国之情打动了秦伯。这样,两者的异同便一目了然,整理成答案要点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边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发兵援救楚国。
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子满说:“我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吴军。
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已经得到,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一辈子也不露面。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