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平天囯史纲》有感2500
历史1601  赵柯楠
近期我读了罗尔纲先生的《太平天囯史纲》,这是一本易读易懂的书,读完后感悟颇多。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尔纲先生,他是广西贵县人,著名的史学家、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训诂学家、晚清兵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作者的人生经历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他曾在自序中写到"以为著作中的太平天囯史,不妨一点一滴地写到十年二十年,而且出版界中关于这一史迹的著作,就是一部使人值得一读,使人明了这次事件的起因,经过,及其影响的纲要之作,也还不曾有,这是著者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必须先把一部纲要的太平天囯史写出来。献给一般读者。"可以看出,罗尔纲先生对这本书有明确的目的,她将全书分成八部分叙述了太平天国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接下来,我就个人观点谈一下对这本书的感悟。
一、压迫是扬汤止沸,顺应民心才是釜底抽薪
自满人入关,中原成为少数民族统治之后,满汉之间民族矛盾上升。汉人对满人仇视,满人
对汉人压迫,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怪圈子,双方对峙局面不断激化。
满族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中国史籍中所记载的肃慎人。他们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东临大海,东北地区是满族人的摇篮。三国时称他们挹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时为女真。"女真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长期的渔猎活动造就了他们擅长骑射,喜欢争斗,耐饥耐渴,吃得辛苦。在崖壁上行走如飞,能耐饥渴,行军出入,以米末少许调水而饮,六七月间,不过吃四五升。虽大风雨寒冽,达夜露处。不仅人能如此,就连他们所骑的马也能在五、六昼夜绝不吃草的情况下,照样奔驰。"就是这样一个被汉人视为落后的民族,他们一路南下,打败高高在上的明朝,重新整顿社会,完成又一次改朝换代。
清初,满人对汉人尚能实行安抚政策,他们还按照汉族的规矩为崇祯发丧,礼俗一如明制。但终究,他们还是压制不了骨子里那种对权力的欲望,向汉人强制推行五事:剃发,易服,圈地,投充法(把汉人当奴仆),逃充法(逃跑后罪连邻居、九族)。"但是,汉族虽给满人如此的任意来宰割,而这源远流长的泱泱大民族,不但不因受异族的统治而稍有屈服,反之内潜的民族意识却因受了异族的压迫而发扬光大起来。"汉族人的民族意识在满
人的逼迫下爆发了,他们遭受亡国之痛,异族统治,即便如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仍不平等。他们不再忍耐,他们要爆发,如果清政府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他们也不会采取活动了。于是天地会、白莲教、罗教等秘密组织相继出现,私下进行秘密活动以表明对清廷统治的不满。
至此,我们再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北出湖南时,不过数万人,及到长江流域,沿途男女蜂蛹的加入,不一年,人数便逾二百万。"这其中原因,我不否认客观原因是连年的灾荒,豪富兼并使许多人无家可归。可往深处想,灾荒使难民数增加,如果清廷及时处理,也不至于自己的百姓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这些难民,贫民愿意跟随太平军,我想更多的是受太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观念的号召。正是因为太平天国提倡的是这些贫民所缺的,所以他们愿意唯太平天国领导人,也正是太平天国做到了顺应民心,所以它的发展很快,规模很大,在存续的时间里给予清廷重重的一击。
所以,政权对民心的体现程度也决定了它是否能得民心,是否能稳定统治。
二、制度的推行程度关系到人民对政权的信任程度
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发生过灾荒,有旱灾、水灾、风灾等灾害。"据汤象龙先生的《道光末年被灾县数表》的统计,其时平均每年被灾害者有五百余县,其中灾情严重需要赈济者道光二十七、八、九三年平均每年都在百县以上。计被灾县数占中国本部县数三分之一,需赈的灾区则占本部县数十五分之一。这一场连年的灾荒,灾区地域之广与灾情的严重于此可见。"在自然灾害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百姓无钱无粮。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得到保证,他们需要政府做他们的靠山,给予他们帮助。可是"在大灾荒的时候,清廷原是有赈济的办法的。但官吏办理赈务,向来有两大弊端:一、浮冒克扣;二、敷衍毕事。浮冒克扣,则赈款惟中饱胥吏私囊,灾民少沾实惠。虽严旨屡下,实等具文……至于敷衍毕事大则匿灾,小则遗漏,灾民也同样得不到救济"在民众需要政府的情况下,我不否认政府的确做出反应,给予赈灾条款。可晚清腐败严重,官员层层克扣,政策得不到实施,灾民依然还是灾民,只是更艰难,勉强度日的难度更大。他们不断期盼却得不到些许安慰,以致心灰意冷,不再做无望的希冀,不再信任这个政权。
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人民诉求,在颁布的革命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中重点解决土地问题,解决人民最根本的需求。它规定对辖区内土地均衡以后平分,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进行平均分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平分,它满足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贫民、灾民、无
业流民的愿望,使他们可以靠自己养活自己。可这都是刚刚提出时人民的美好愿望。"公田制度的精神是没收私有土地,重新由国家平均分配,太平天囯就不曾做到。它还承认地主的地位,它与地主的关系还是旧社会制度下的征收粮赋的关系。"也就是说,太平天国仍不能将政策实施到底。"既然太平天国的政权实施了保护地主阶级,共同剥削、压迫人民的政策,受压迫的人民也一样起来反抗太平天国政权",太平天国本身就是起义者,但他们又受到另一部分起义者的反抗,这都是因为制度的不彻底执行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三、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在《太平天囯史纲》这本书中,对于太平天国的影响,作者不只是局限于当时人所看到的影响。
为了对付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组织湘军和淮军。打败太平天国后,这两支军队在日后的发展中势力越发的大,而且这两支军队都是私人在管理"湘淮军制都是使军队会成为私人势力的制度"私人势力的强大,就会造成地方割据的形成。"后来李鸿章老死,袁世凯继承他的势力,卒移请祚。故论北洋系势力的起源,以及民国以后,而湘军之兴则由于太平天囯战役时势所造成。"这就使得中央权力下移成为晚清不可逆转的局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在长江流域发起减赋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受灾最为严重,所以清政府实施减赋。因为是战争爆发地,所以这里人口大量减少,胥字怎么读"社会上只患有荒田而无人去开垦,而不会有人力而无田可耕的事"这也正好解决了人口激增造成的人地矛盾。人人能得到土地,百姓可安心耕作,政府也可以安心统治,民生状况得到好转,出现了"同治中兴".
读了《太平天囯史纲》后,以上是我感悟最深的三点。罗尔纲先生自信自己所写的每一处史料都得到考证,可见罗尔纲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我认为我们也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读史,力求了解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