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天净沙.秋思》
人们都说诗有诗的创作结构,曲有曲的创作结构,但陆机在《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这既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也道出了散曲的本质特征。对于一篇散曲作品,作家为抒发某种强烈的情感,势必要寻求最合适的表现形式,需要调动各种不同的抒情技法,这样散曲便形成了情绪的跳荡和有层次的表达这一特点。这种跳荡的、有层次的感情轨迹,在作品中定型,便成为贯通前后的情绪结构。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创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历来被认为是散曲小令精华,在描写景物、表达情思、深化意蕴等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叹为观止的程度。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一切都表现得恰到好处。为什么它能打动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经历的读者的心,而且这些读者并不一定有类似的体验,我想这就是它永恒的艺术魅力所在:在创作中极大地体现了元散曲创作的情绪结构。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元散曲情绪结构在这首小令中的体现。
一、表层情绪结构含藏在鲜明的画面中
天净沙秋思赏析
作为文学艺术的诗歌,必须具备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两个方面的结合,以物述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也是元散曲的优秀传统。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常常是“纸上生情,山川恍惚”,化景物为情思,在客观描述中暗含主观情绪,用细腻的笔触和感情的浓汁来绘制景物与情思。《天净沙·秋思》就是这一表现的典范。作者在小令的前三句用了九个并列的名词性偏正词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为了渲染出旅人的哀愁这一表面主旨,一开始,“屏幕”拉开,但旅人并没登场,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九幅精心选取的画面。第一幅:枯藤,想象得出,那一根根缠绕交错的藤条,失去了生机勃勃的阳光,叶子掉光了,藤条也变得干枯了。第二幅:老树,用老来形容树,一方面说明树经历了百年沧桑,显出老态;另一方面,秋风扫落叶,绿树变为黑黄,显得萎顿、枯干。第三幅:昏鸦,昏鸦俗称老鸹,它的羽毛的颜是乌黑的,在“夕阳”暮苍茫中,天空也是昏暗的,这样越发增强了暗淡的彩。乌鸦乱飞、聒噪,本来给人一种烦闷之感,更那堪在秋天的黄昏乌鸦鸣叫不已,这无形之中又造成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这三幅画面分开看各自独立,然而把它们综合在一起看,则意境更妙,那就是,在那“老树”的下面缠绕着“枯藤”,在“老树”光秃的枝丫上,聚集着聒噪的“昏鸦”。第四幅:小桥,第五幅:流水,第六幅:人家,作者又分取了三个画面,表现出了偏僻地方的荒凉,以小桥流
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的彷徨愁苦。这三幅画面如果在隐者的诗句中出现,可能是极难得的佳境,然而在游子的眼里却是荒凉可怖的场景。第七幅:古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羊肠小道被枯草所围绕,七弯八盘地伸向远方。第八幅:西风,秋风行使着它萧杀的权利,肆无忌惮地蹂躏者枯草、树枝、行人,使他们瑟瑟发抖。第九幅:瘦马,一匹疲惫不堪的老马在秋风的催逼之下慢悠悠地走在古道上,这后三幅画面,为旅人的上场提供了条件,有路便有行人,有马更有人。所以,接下来,作者才把笔触伸向遥无归期的旅人。“断肠人在天涯”,旅人的哀愁油然而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