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词第5
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天净沙秋思赏析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诗人的眼睛如同一架摄像机,时而近拍,时而远摄,把一个个镜头依次推到读者面前。若拆开来看,枯藤、老树、昏鸦,何足为奇?小桥、流水、人家,更是司空见惯的景象。然而诗人的艺术匠心,正在于将这些孤立分散的形象和生活的断片,作为结构单位,运用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精心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似断实续、似跳实连的艺术画面。既逼真地再现了秋野夕照的风光泽,又浓重地渲染了一种凄清苍凉的气氛,为断肠人漂泊流离、穷途无归的情状作了绝妙的点染。
知识点】意象叠加法
抒情诗中往往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这些渗透着诗人思想情感(即)的客观物象(即),叫意象。诗人的情感(即)不外乎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向往”“离愁别绪”“怀古伤今等,这些情感往往借助一定的载体表达,如:杨柳——离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意象的有机融合。有些诗词往往不只是刻画一个意象,而是把不同的意象有机地组接在一起,以创造特定的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这种艺术手法叫意象叠加法。《天净沙.秋思》就是典型的例子。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六个意象组合叠加,勾画出一幅寂寞清冷的图景。天空残月如勾,声声鸡啼唤醒了客店里的旅客、商贾,他们跨过木桥,踏着茫茫白霜,匆匆赶路去了。
白朴的《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绘的是清秋落日时分的乡野景,洋溢着一层淡淡的暖意。
再如“风急天高猿嘨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