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七年级《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2023七年级《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1)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2)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3)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 ”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天净沙秋思赏析  (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
  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 (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 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 ”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