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为前提,并且以研究通透西方的音乐美学史为优先,以期获得一种方法论参照,特别是其音乐美学形成初期的那些美学家,例如黑格尔与汉斯立克。第三,有计划地系列地翻译西方的音乐美学名著文献,否则我们将会重复别人说过的话以为是新发现。第四,音乐史研究对于音乐美学具有决定性意义。尤其这种比较研究,因为它已经进入“文化”研究的领域。第五,尽早上因特网。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大大落后了,我们一直说要走向世界,好像世界在别处很远的地方。实际上,世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脚上,只要迈步,就成世界。不要造成遗憾再去补课。
[1]Aesthetics 作为与逻辑学相对立的一种知识学,传统上,西方各大学皆列在department of philos ophy 。因为,它绝不类同国内的所谓“文艺理论”。
[2]孙周兴:
《海德格尔选集》(下册),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006页。[3]实际上,西方学者不仅仅否定我们对Aesthetics 研究的可能性,同时否定中国古代有哲学。例如,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就否定中国古代有过philos ophy 。理由是,在中国古代没有职业的研究者,换句话说“哲学”研究不是一种职业。
(收稿日期:2000202208)
从转型走向整合
中国音乐学院排名
——中国音乐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星海音乐学院研究部教授 罗小平
中国音乐心理学思想的发端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经历了“起”、“承”、“转”的发展阶段。在其孕育期中,丰富的音乐心理活动的描述与某些心理规律的探究,散见于各种史论、乐论、美学和哲学、伦理学的著述中,内蕴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从1900年至1949年是发展的承续期。研究者一方面承续中国古代传统的观点,重视音乐教化中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接受、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实验加以运用。1949年至20世纪末是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转型阶段。该学科已逐步改变了依附于其它学科的状况,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专著、译著以及大量的学术论文,并为学科的整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
根据近年来国内心理学界与国外音乐心理学界研究的动向,中国音乐心理学在新世纪从转型走向整合时,估计会产生以下趋向:
一是立足本土,以我为主整合古今中外的优秀研究成果。国内心理学界早在70年代末就已关注心理学的“中国化”、“本土化”问题。构建具有中国特的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界同仁的共识。这一方面是因为西方的心理学理论不能切实分析中国之国情、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结构产生的心理现象、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因为外国的心理学理论亦有自己的局限性。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要立足于
本土,就是既要挖掘、整理中国古代丰富的音乐心理学思想精华,尤其是独具特的表演心理体验。又要以中华民族的音乐实践为基础,整合中外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成果。
二是理论建构与实证方法的结合。近年来,西方音乐实验心理学方法的不断引进、介绍,促进了国内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尽管,这种操作尚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却会越来越广泛地引起音乐心理学研究人员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外心理学界在科学哲学影响下,对实证主义方法论产生怀疑,提出重建理论心理学、恢复其合法地位的主张。在80年代,加美和欧洲一些国
9
1走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学———中青年音乐学家笔会专栏
02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家的心理学家还建立了理论心理学国际协会,出版有关杂志、刊物,强调对心理学元理论和实体理论的研究。这一动态引起了国内心理学界的重视。音乐心理学界对此也应予以关注,在加强实证研究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心理学的建设。这对理论研究的宏观导向、理论的统一与整合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心理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综合。跨文化心理学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强调文化变量
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作用。注重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学家运用生态-文化模式去研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就发现,文化背景不同会影响其认知发展速度、能力发展与操作水平的程度。同样,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如缺乏跨文化比较的意识,缺乏文化的纵向、横向、正面、逆向的参照,探索的规律则只能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特定体,难以具备跨文化的意义。
四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汇合。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与众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音乐心理学家查尔斯・T・伊格尔在绘出音乐心理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分子模型时,列出的有关学科多达18种。为此,他认为与之相关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也要变化,要适应构建多学科知识框架的需要。当然,这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若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则更具现实的意义和实用的价值。正如国内心理学家指出的,心理学在经历了是什么、为什么的发展过程,应进入怎么办的阶段,与人的生活关系将更密切。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在吸取国外实验心理学与理论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再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就可以为人类音乐素质的提高、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罗小平:《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起、承、转、合》,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26~30页。
(收稿日期:2000202216)音乐心理学:走向实证的音乐学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副教授 周海宏
艺术是人类感性活动的结晶。虽然感性活动具有主观性、个体性的基本特征,然而作为一个有着共同生物基础的物类,其感性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也必然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与规律。存在着主观活动的规律性与个体性中的普遍性正是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基本信念。了解与认识与人类音乐行为相关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就构成了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看到,从创作、表演、欣赏的音乐审美活动,到教育、学习、练习的音乐学习活动,到比赛、评奖、批评的音乐价值判断活动,在音乐艺术各个领域的认识与思考中,起主要支配作用的是个人经验。科学思维在全音乐领域内的普遍缺乏,从另一个侧面制约了音乐艺术的发展———没有系统化科学认识的支撑,靠个人朴素的经验支撑,这个学科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音乐领域中这种状态是与整个社会的高速度发展很不相称的。
以往我们过于强调音乐艺术活动的主观性与个体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音乐艺术中存在的普遍规律。当我们强调“青菜罗卜各有所爱”的审美判断主观性时,实际上忽略了对人类审美偏好普遍性的关注。比如全世界的音乐普遍地具有以一个基本音列为基础构建音乐,其基本音列之间的音高差异大同小异,音响结构之间存在着多层面听觉属性接近的联系性,音乐发展的连贯性与对比性呈现出规律交替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背后就蕴含着明确的人类听觉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