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屏世界2022/2
摘要:近年来随着“她经济”的发展,“她综艺”蜂聚式喷涌而出,似乎是女性地位得到突破的一大表现,但实则依然存在着挥之不去的男性凝视,将女性形象固化。“她综艺”陷入了发展困境,如何从当下的发展困境中进行突围,将现在的狭隘视角转变为多维度的女性观察,或许是“她综艺”面临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她综艺”
男性凝视
女性主义
性别刻板影响
“她综艺”的发展困境
阴陈沛霖
随着女性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在消费市场里所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而一直持续的女权运动也让女性逐渐能够在社会中自由独立,在信息社会中各方面的参与度持续增加。女性消费能力的显著提升导致市场越来越看重女性体的需求,尤其是影视消费市场中女性消费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她经济”不容小觑,也因此“她综艺”应运而生。
“她综艺”的发展
“她综艺”的界定与所谓“女性电影”的界定其实相类似,主要从三个维度考量:以女性为主要受众,从女性角度出发的内容方向,节目的赞助品牌以女性为主要目标体。简言之,就是为女性发声或是消费女性市场的综艺节目。
而现在市场中的“她综艺”,大多数是看中了国内女性大幅提高的消费水平所以把目光投向女性,比如《乘风破浪的》《妻子的浪漫旅行》此类综艺,牢牢抓住“她”特征,以此来紧紧抓住“她”市场。
而“她综艺”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发展,其实也与“她”身份的多样性密切相关:少女时期作为“女儿”“妹妹”,成家立业之后是“妻子”“妈妈”,年华老去之后是“婆婆”“丈母娘”,有太多抢人眼球的标签覆盖在女性身上。
女性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新议题,加上近年来“她综艺”不断垂直细化,瞄准到女性各个时期的生活状态展开讨论,题材、话题之多让观众应接不暇,“她综艺”的势头正猛,更多走进了大众视野。
“她综艺”的发展困境
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说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综艺节目不可避免地承担着一种重塑和建构社会性别的责任。
每一个对于公众女性的评判都会通过大众传播被传达至
大众,给女性形成更重的枷锁。[1]“她综艺”在呈现女性议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重构或深化女性的社会角,这一点也体现在“她综艺”的叙事内核当中,受到传统观念和市场的影响,“她综艺”生产和发展难免受到一些局限性。
首先,固化审美标准。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称,男性范例是一种高要求的选择的范例,女性范例更多促进女性进行自我取悦,是严格的讨好及自恋式关
切。[2]
《乘风破浪的》打着“不定义女性”的名号在开播之初
吸引了一大波话题和热度,大家都希望能看到女性超脱年龄的更多可能性,但节目却不断用固化的审美标准来筛选们。节目延伸出的议题讨论的更多的是“如何保持年轻的状态”,而不是“各种各样的年龄都有自己的魅力”。节目倡导的是“你五十多岁也依然要尽量保证自己身材不走样、皮肤不松弛”,而不是“哪怕我二十几岁,我也可以不用单一的审美来框定我自己”。而这样的观念输出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又一次的审美,审美标准再一次被固化。
最瘦的女明星
而“她综艺”归根结底是需要为自己吸引资本,而与“她”相关的避不开护肤品一类的“女性专属产品”。比如在《乘风破浪的》中,最主要的赞助商就是梵蜜琳这一化妆品牌,这时消费主义的引导也就无可避免。这一类广告往往会向消费者输出这样的观点:想要驻颜有术,作为女性需要去做些什么样的努力。而这样的概念也融在“她综艺”的各种条条框框之中。但鲜有观者会去思考:为什么女性需要驻颜有术?这是广告中没有言说的部分,但也确实真正需要人们警醒的部分。这种意识形态化的暗示无时无刻不在女性、针对女性的审美,让针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更加单一、刻板。
“她综艺”中遍布着的“白幼瘦”审美真的是大众媒体应该倡导的吗?美本身是一道主观题,但人们透过镜头去看似乎只是一道多选题而已。这无疑是现在“她综艺”在消费主义、在资
文艺直通车
视听艺苑
2022/2下
本的引导下做出的一种对于“解放女性”百害而无一利的选择。
其次,固化女性形象。从女性角多重性出发,视角多样,但在内容和人物塑造上看,仍然存在于扎堆情感人物定型化。“她综艺”应该是要为了满足当代女性多样化的情感需求,但是大部分综艺将焦点聚焦于女性的婚姻观和爱情观,把所谓的“她”集中在了“她”在社会上的几个片面的身份之中。婚姻、爱情、家庭似乎就足够概括“她”的所有,这无疑是一种女性形象的固化。
譬如《听说》《妹们的茶话会》这样的节目,尝试探讨有深度的女性现实话题,比如“女性买房”“离婚潮”“全职妈妈”等,但依然离不开“哪种爱情更幸福?”这种更加娱乐化的议题不断聚焦在婚姻爱情上,似乎女性离开伴侣、离开家庭之后就不足以被拉出来进行书写。近年来这种对于女性形象的书
写越来越多,表面上似乎是女性在影视行业的视野里越来越重要,但实际上却隐含着一种把女性逼回家庭的“温和的劝退”。
“她综艺”中近年来爆火的恋爱观察综艺也是如此,几位女性嘉宾被镜头塑造得总是如此“典型”:温柔大、清纯小妹妹、性感时尚的女强人。女性的“典型形象”一直在跟随时代变化,但“典型形象”从来没有真正消失过。而对于其中几位女嘉宾的婚恋观的探讨也往往成为节目热度的来源:什么样的女生在初见面时更容易讨男嘉宾欢心,这位女嘉宾是否游走在两位男性之间不断徘徊。有学者曾经断言“在大多数叙事中都是男性角框定故事情节,虽然也有女性,但她们往往都是作为欲望的客体,推动情节发展罢了”。[3]这样的论断在“她综艺”中依然适用,已然过了这么多年,但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还是难以跳脱出“单纯小白兔”与“性感坏女人”的刻板印象。在这类所谓的女性综艺节目中,女性角的话语权依然是缺失的,其中呈现的女性角不过是在变相地迎合男性对女性的审美期待,网络综艺节目中的女性角依然呈现出浅白化的倾向。[4]
产生问题的原因。一是迎合市场主流。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综艺节目的内容生产需迎合市场主流,才能够保持其社会价值与利益之间的平衡。“她综艺”的特殊性在于其聚焦于女性议题的同时女性又作为被看的对象,其内容和市场双方的平衡就难以寻。
“她综艺”的制作方必然需要考虑节目的流量问题,于是必然会邀请“女明星”,但明星却带有无可避免的
商品性,明星需要不断地迎合当下的主流的审美、主流的观点来“锻造”自己,以此来获得更多人的喜欢。因此,大部分的明星对自己的容貌身材都会进行严格的管理,而女性明星对自己的管理较
之男明星甚至更为严苛。毕竟在百年的影视史之中,女性的身体一直是男性欲望的承载客体,通过女明星来打破社会对于女性的固化审美似乎是天方夜谭一般,毕竟明星自身所携带的商品性质就导致就使这条路几乎没有了可能性。
为什么不能多做一些别样的尝试?这是因为说到底综艺节目的商业目的才是制作方、资方最为看中的,别样的尝试是可以做,但是失败之后的利益缺口由谁来填?打破女性固化形象尝试近年来不是没有做过,譬如在《青春有你2》中的上官喜爱、张钰等,都是一些与刻板“女团”形象所不相符合的选手,也获得了众多粉丝和关注。但她们的实力往往被忽略,只有她们相对“猎奇”的外表才会给她们带来短期的高曝光度,而此类选秀节目中最后出道的女生依然是那些大众最能接受的样子。哪怕是打着“不定义女性”的《乘风破浪的》,虽然宣传着要打破对女性刻板印象的概念,但实际上传达给大众的审美取向还是玉背柳腰。
在“她综艺”中,几乎所有“别样的尝试”都只是作为一种短暂吸引目光的噱头,而真正的打破壁垒、打破刻板印象的那一步,似乎还一直没有人能够真正迈出。毕竟综艺节目本身的商品性质是制作商们绕不开的问题,资金、利益的风险让制作商们不愿意成为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二、女性尚未从男性凝视中抽离。“她综艺”以女性为核心,凸显女性的叙事主体,让女性为自身发声,但与此同时却总是不能免俗地去设置一些“旁观者”来对女性进行审视,因此女性在“她综艺”中既是有主体意识的“自我”,又是被观看的“他者”,“她综艺”也正是在这二重视角下进行叙事的。[5]“她综艺”中很多时候并不遮掩男性“审视者”的存在。例如《女儿们的恋爱》这档综艺节目,直接让一种父辈在棚里观察、点评“女儿们”的一举一动,这无疑是一种男性凝视,而这些男性的父辈身份更加像是一张无形的网紧紧包裹住镜头那边的被审视着的女儿们。
而作为一档综艺节目,这样类似的“凝视”不仅仅由演播室里的二三嘉宾完成,更多的部分是由普通的观看者来完成的。“女孩怎么这么邋遢”“年龄这么大了还不结婚,要不值钱了啦!”诸如这样的价值审判时刻充斥在社会之中。种种迹象都在向人们表明:女性尚且没有从男性凝视之中抽离出来。
如何面对“她综艺”的发展困境
目前在“她综艺”中这种对于女性形象的认同是脆弱的,女性综艺在所有综艺节目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节目制作编排上仍然很难逃脱人们对女性刻板印象的桎梏。电视节目中的男女话语权利关系,还与社会整体的性别平等程度相关。想要真正从“她综艺”的发展困境里突围,绝对不能再禁锢在人
文艺直通车
视听艺苑
声屏世界2022/2
们现有稍显狭隘的角度了,人们应该挑出这样的制作模式,寻“她综艺”的新出路、新方向。
打破女性刻板印象。之前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具有缺失性、被动性和刻板性的特征,总是围绕在男性形象身边,似乎可以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概括其所有个性与魅力。戴锦华教授在梳理中国电影的发展时,曾将电影中出现过的女性形象归纳为“女战士/女英雄、地母/母亲、女神/祭品、欲望/被看的承载”等几种类型。女性似乎一直成为承载男性目光的客体,这样的形象必然是缺乏生动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男性的目光所框限,且女性形象的设定往往带有浓厚的男性审美倾向,但当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对美产生了个性化追求,不仅追求外表形象的美丽,还把对美的追求投射于价值观念之中。一些女性综艺节目确实让女性观众感受到了节目并不是为了取悦男性而设计节目中的女性形象,而是突出了女性自身对多元审美的认同。2021年以来的女团选秀节目中其实一直都有在做这样的尝试,从初代
《创造101》中突破传统女团形象的王菊就开始了,这样的尝试与突破其实是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是能够在受众中起到一定的影响力的。但正如前文所说,这样的尝试往往是浅尝辄止,还不足以对社会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只能作为短暂吸引观众眼球的一种商业噱头,但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她综艺”里不应只有“女明星”。女明星由于本身的职业要求,与大多数的女性在形象上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如果“她综艺”里只有女明星,就会导致反映给受众一种“女生都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认知,潜意识里形成一种意识传导。更多增加素人可以让观众看到更多的女性的可能性,让“她综艺”更有说服性。只有让参与进来的女性真正做到多样化,才能够减弱这种固化的审美框架。而“她综艺”也应该在前期策划、制作中多花心思,而不是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明星身上的流量效应上,素人也可以被大众喜欢。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受众范围极广的传播样式,制作方不应该仅仅注意节目的商业利益,也应该更多地去为大众发声,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明星的职业已然是定型化的,一味地使用明星必然会让“她综艺”的道路窄化。不仅要少用明星,更应该少用针对于明星的标准来选素人,这样才能真正拓宽“她综艺”的视野和道路,对于社会观念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
结语
综艺节目天生所带有的商业性是人们无法避免的,但大众媒体确实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如何
叫好又叫座其实在影视研究里早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往往少有人在意节目自身所携带的社会意义、价值引导。综艺
节目的娱乐性质太过于突出抢眼,以至于很少会有人在意这颗埋在人们身边的“定时”。人们观看综艺节目很多时候是在碎片化的时间,并不需要过多的专注力,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往往是放松、愉悦的。但也正是这种放松需要人们警惕,是否在这种放松之中被引导了思想和方向?制作方更应该反思,是否应该在受众观看过程中的“放松”时刻,多为综艺节目的社会意义加上一些砝码?
女性形象被固化,女性成为承载男性欲望的客体……这些在影视史上的“惯例”,在综艺节目之中也依然存在。号称“她”综艺的“她综艺”只有真正站在女性的角度和立场上做出改变,才能从现在的发展困境之中真正突围。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栏目责编:杨刚
参考文献:
[1]侯若男.综艺节目中的女性主义研究———以《乘风破浪的》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1):125-126.
[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0.
[3]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二卷)[M].钱中文,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4]张岩.网络综艺节目女性角的浅白化趋向———以《火星情报局》节目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4):84-85.
[5]周心怡.女性主义视角下“她综艺”的叙事特征与发展困境[J].科技传播,2021,13(07):84-86.
文艺直通车
视听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