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常量
完整)高中物理万有引力
第6课:万有引力与航天
考纲展示命题探究
考点一: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基础点
知识点1: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对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定律内容: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第一
定律(轨道定律)说明不同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是不同的。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说明行星在近日点的速率大于在远日点的速率。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说明在表达式a³/T²=k中,k值只与中心天体有关。
知识点2:万有引力定律
内容:
1.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
2.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表达式:F=G(m1m2/r²),其中G为引力常量,G=6.67×10^-11N·m²/kg²,由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测定。
适用条件:
1.两个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r为两物体间的距离。
2.对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r为两球心的距离。
知识点3: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1.计算天体的质量
地球质量的计算:
依据: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mg=G(mE/rE²)。
结论:M=mE=(gR²)/G,只要知道g、R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太阳质量的计算:
依据:质量为m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G(mmSun/r²)=m(v²/r)。
结论:M=mSun=(4π²r³)/(G*T²),只要知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T和半径r就可以计算出太阳的质量。
其他行星的质量计算:同理,若已知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T和卫星与行星之间的距离r,可计算行星的质量M,公式是M=(4π²r³)/(G*T²)。
2.发现未知天体
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发现都是基于观测数据和万有引力定律的计算,被称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还适用于其他天体的运动。对于不同的中心天体,比例式2=a3/k中的k值是不同的。在应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进行计算时,一般将天体的椭圆运动近似为匀速圆周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若用R代表轨道半径,T代表公转周期,开普勒第三定律用公式2T=kR^3表示。
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为F=G(m1m2/r^2),其中G为引力常量,其值为6.67×10^-11N·m^2/kg^2.距离r是两个质点间的距离。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适用于计算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比物体本身大得多时,可用此公式近似计算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间的相互作用,可用此公式计算,式中r是两个球体球心间的距离。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的万有引力也可用此公式计算,式中的r是球体球心到质点的距离。
万有引力有四个特性:普遍性、相互性、宏观性和特殊性。万有引力不仅存在于太阳与行星、地球与月球之间,宇宙间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互吸引的力。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满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在质量巨大的天体之间或天体与其附近的物体之间,万有引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和它们间的距离有关,而与它们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也与周围是否存在其他物体无关。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只有质点间或能看成质点的物体间的引力才可使用公式F=G(m1m2/r^2)计算其大小。
万有引力定律是由XXX发现的,但引力常量却是在大约一百年后由XXX许用扭秤测出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