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读写
(第94期)
本期主题:光阴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把小小的钥匙,能打开闭锁许多年的门扉;一支用完的笔芯,尘封着年少笃志向学的热忱;一封家书小信,倾诉着别离时缱绻缠绵的深情;一双破旧的草鞋,带我们穿越历史的烟尘,重新望见父辈们筚路蓝缕的艰辛……光阴荏苒,让我们留一把光阴的钥匙,以待后来者重溯往昔鲜活、激荡的岁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以“留一把光阴的钥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感情真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审题:这一道材料命题作文,对于材料命题作文,既要分析所给材料,获取有用信息,又要抓住所给题目的关键词构思,弄清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留一把光阴的钥匙”,单从命题的题目来看,就能嗅到温情的味道。不过这道记叙文写作题仍旧“埋了雷”——“让我们留一把光阴的钥匙,以待后来者重溯往昔鲜活、激荡的岁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仅要书写出一个温馨的故事,还要赋予这个故事“待后来者重溯往昔鲜活、激荡的岁月”的意义。高考记叙文在写作时,我们不能还像初中那样拘泥于精细的刻画与情节的叙述,还要注意题目对于文章中心主旨高度的要求。“钥匙”在此处是比喻,指寄托着某种情感或回忆的事物,如材料中的笔芯、家书、草鞋等;“光阴”指过去的时光,借由“钥匙”,回溯往日故事。从结构上往往需要由现实过渡到回忆,或回忆与现实交叉进行;主题上可是对某种情感的追忆、某些岁月的怀念等。要符合记叙文的文体。
参考立意:
1.珍惜情感的纪念物。
2.把握回忆往事的契机。
3.寻过去生活的痕迹。
4.点亮褪的记忆。
溯怎么读
5.珍惜光阴留下的痕迹
佳作品读
(一)留一把光阴的钥匙
“丫头啊,姥爷给你带了个礼物,准保你能考好!”来之前,姥爷在电话里信誓旦旦地说,我不禁有些担心,怕老人家被假和尚、假道士之类的骗子给骗了,买了什么开光服之类的东西。可等姥爷把东西拿出来之后,我觉得更离谱了,那个豁了口,我劝了许多次也没能扔掉的水缸子。
“姥爷,您给我这个有什么用?”我十分嫌弃这个笨拙粗大的缸子。“您看,这都豁口了,也不怕扎着嘴。”老头子一听乐了,指着缸子里面说,“你再好好看看,这都是什么?”我凑过去,只看见里面深深浅浅的刻痕都渍着绿绿的痕迹,显得内壁发黄发绿,老也洗不干净一样,我更嫌弃了,说:“这都是时光的印记啊!”话里话外希望姥爷让这缸子随时光而去吧,别留着了。
可姥爷都高兴得不得了,絮絮叨叨地讲起了这些时光,这缸子过去值不了多少钱,是他考上高中的时候亲戚几个凑钱送给他的。姥爷那会儿正是我这个年纪,说起来能吃下一头牛,可穷啊,吃不上粮食。那些挑灯夜读的为饥肠所困的日子里,就拿水缸子泡榆钱儿吃,后来榆钱儿吃完了,就只好泡榆树叶子,铁皮勺子卷着树叶一次次刮过白瓷的内壁,将那份苦与涩,和着少年人求学的斗志,都刻在了缸壁上。姥爷说,他是村里唯一一个高中生,那些熬
不下去的日子,全靠这片白瓷上映出的乡亲们殷切的目光撑着。
“后来啊,你姥爷我,就成了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姥爷收回绵长的目光,点起一根烟,又成了得意洋洋的小老头。那些难熬的苦涩的岁月似乎留下了一些痕迹在水缸子上,但没能留下什么在姥爷身上。记忆中姥爷总是得意的,好玩的,将过去的故事,也大多以“想当年,你姥爷我……”为开头,伴着那些闪着光的岁月,一遍又一遍地娓娓道来。
我开始明白为何姥爷家总有那么些,怎么劝都不舍得扔的老物件,原来每一件都有故事,都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段往事,能留住一段光阴。故事里也许有坚韧的少年,有沉重的中年,或是悠长的老年。光阴也许甜,也许苦,也许涩,但这一把把钥匙,串起来,让一个乐观的小老头把日子过成了画,过成了诗。
我开始珍视眼前的水缸子,尽管它还是笨,还是丑,还是总也洗不干净的样子,但它是一把光阴的钥匙,承载着一分好运,三分期盼与十分的努力。它能打开一段苦涩而坚韧的岁月,也将陪着我走过一段发奋不悔的光阴,会锁上另一段故事。
也许几十年后,我老了,也能把这把钥匙交给下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留给他好运、期盼、苦难、背负、努力与行云流水的此世光阴。
(二)留一把光阴的钥匙
当我用颤抖的手拨开她的枕巾,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让她日思夜念重要到枕着睡觉的宝物,居然是一个老旧氧化黑渍渍的银锁,银锁上面还有个凹凸不平的牙豁豁。
在我的记忆里,对于祖母的态度,向来都是避而远之,见之甚少,何提言语,她佝偻着的身子总是传来一股子浓重的膏药味儿,令人闻之作呕,说起话来也总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若说起普通话来,则更为乡土可笑。我似乎同她是两个世界的人,所以居于同一屋檐下,却交集甚少,最开始她刚搬来的时候也会欢喜地拉住我的手,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地说个不停,而我总是面戴坚冰,不予回应,久而久之,自当疏远了去。
有次她洗衣服,我在门缝的一角瞥见她从口袋里摸出的一个织锦的绣袋,在阳光映耀之下,波光粼粼,好不闪亮,顿时间强烈的好奇便涌上我的心头:一个农村妇女怎么会有这么漂亮的袋子?这袋子又装的是什么珍宝?我又只听到里面传来一声长长的叹息,她起了身,我便迅速转到墙角后去,余光回瞄,她捧着那锦袋,回自己屋去了。在欲望和好奇心的支配驱使之下,我打起了她袋子的主意,到底是何奇珍异宝?我定要一探究竟。
趁她出门买菜的功夫,我悄无声息地潜入了她的屋子,在此之前我从未“造访”过此地。她的床铺很整洁,我翻箱倒柜地了一回,寻不见,便将目标转移到了床上。果真,我在枕下翻出了那个锦袋,精工刺绣,可谓华美。我满心期待地打开,结果却叫我失望,袋子里装的只是把不值钱的小银锁,在时
间的风化下,已然发黑氧化,空心的银锁上还留了一抹深浅不平的凹凸。正当我仔细揣摩这件东西的来历时,她回来站在门口,望着我,我向她尴尬笑笑,想逃离这是非之地,她却一把拉住我,她的手老茧纵横,几多不平,是乡下人独有的印记。
我俩难得这样两相顾望,她用手抱着我的手,用平和的语气说:“娃娃,这个物件是你的呦。”已经修不干净的泥指甲指着缺口,“你看这个牙豁豁,可是你小时候自己咬的哇,还记得不?”银锁的红绳里硬缠着一缕头发,“这个是你百天的时候,我剪的,我一直留着,给你收好,我的娃娃长命百岁……”在她那一口乡音里,我绷不住的眼泪潸然而下,我环住她的腰,鼻尖传来的却是中草药的清香。她怔住了,缓缓地抚着我的背,我偷望着她,眼角也闪着光。
那些连我母亲都不在意的细枝末节被她视若至宝,我与她明明在一个屋檐下,可她却要用一个锁来爱护囡囡,只是因为我对她的疏远冷漠。她却从不记恨,在心底认认真真地爱护,不言于声,不打扰我。
我望着那个锁,这锁是没有钥匙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祖母同我之间的那道门,在门后面我看到她在深夜里独自守护我的那段光阴,也是我同她错过的光阴。
(三)留一把光阴的钥匙
推开斑驳褪的木门,这里的热闹声却十几年依旧。一碗微辣刺激的三鲜米粉下肚,满脸油汗,饱嗝连连,泪眼模糊中,穿梭十几年的光阴,那个人依旧在这里,等我。
少年懵懂的我陪伴着奶奶在这不知名的小镇度过了童年,那时的我们没有抖音,没有智能手机,村巷口的几个小伙伴时常抱着一盒锈迹的玻璃珠,紧张认真地开始了竞赛,而奶奶总是抱着两个碎花瓷罐,踮着小脚,踩着露水,为我端回来每天的晚餐。
“哈!两连中,我又赢了!”矮小的我骄傲地站在他们中央,自豪地收回了战利品,奶奶站在夕阳下的巷口,温柔地叫了我一声,我只好悻悻地和他们再见,回家享用自己的晚饭。
他家的米粉纯手工切制,口感如糯般劲道有致,来上几口,爽滑醇香之感从口中流出,喝上一口鲜红飘油的汤底,不禁呛了几声,配上那惊艳的炒码与浇头,实属美妙如天仙。而奶奶坐在一旁慈祥地看着我,用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去我头上飘落的雪花儿,“乖孙,奶奶这儿还有,你要吃两碗”,说着便用筷子轻挑了几根儿盛进我的碗中。“不,奶奶,我只吃得下一碗”,灯花微微的庭院中不时传出几声温柔的笑,我的童年便在这温柔与鲜辣刺激的交织中度过。
后来我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撞见许多陌生的人。成长是一个可怕的过程,可怕到让我忘记了童年,忘记了曾经辛辣的味道,也让我忘记了那一双被花碗烫得通红的手指和那个温柔的人。
而现在我坐在这里吃着机器制作的整齐的米粉,伴着清汤中味精刺鼻的味道,我不禁回想起童年,那依稀的往事。都市,如同一头盘踞的猛兽,吞噬着每个人,然后再吐出来。我茫然地走向倾盆大雨的街头,如同每一个路人一般,黯淡无光。
“乖孙,奶奶再也不能为你端米粉了”,病床上的奶奶依旧和曾经一样慈祥温柔,却增添了几道深壑般的皱纹。她轻轻抬起那一双早已消瘦的手,如同曾经一般轻抚我的脸颊……
之后,我有幸再次回到故乡那街角旁不知名的米粉店,生意依旧火热,推开斑驳褪的红木门,一碗微辣刺激的三鲜米粉下肚,满脸油汗,饱嗝连连。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奶奶坐在对面慈祥地注视着我,泪痕模糊了我的双眼,是啊,她或许还在这里啊。
我看到街上熙攘的人,我看到飞鸟在空中挣扎着飞过,我看到褪的时间在流淌。在路上我学会了遗忘,只是有些事你忘不了,像某个相识的老脸庞,某一刹那喘不上气的心跳。你总是向前走,记忆却在原地停留。你向光阴招手时,它轻笑,却永远也不会再靠近你了。。
生活智慧
生命的梯子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第三极》,让我们领略到青藏高原的深邃和辽阔。青藏高原被称为地
球上的第三极,相比南极、北极,它是唯一有着人类丰富生存活力的极地地带。
在第一节“生命之伴”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专门从事青藏高原雪豹研究的美国人乔治·夏勒博士与助手驱车行驶在海拔6千多米的青藏高原上。当行驶到当雄一条路段时,他们突然发现一些西藏男女老少正在马路上弯着腰不知在捡什么东西。
夏勒博士将车停了下来,走下车,看到他们捡起马路上一只只毛毛虫,放在随身携带的帽子里、篮子里、盒子里、手绢里。他们捡得小心翼翼,好像生怕弄疼了那些毛毛虫。
夏勒博士好奇地问,你们捡这些毛毛虫干什么?
一位西藏小姑娘抬起头,脆脆地回答道,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这些毛毛虫都爬到马路上来了,我们要把这些毛毛虫送回到草原上去,它们在那里就会变成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了。它们都拥有一个美丽的生命,如果不及时将它们放回到草原上,它们就会被汽车活活轧死!
夏勒博士这才明白,原来这些西藏男女老少是在拯救这些毛毛虫的生命。夏勒博士是一名长期研究西藏雪豹的专家,他这是第一次发现这种情况,不禁十分震惊。少顷,他弯下腰,也捡起地上一只只毛毛虫。
助手在一旁看了看表,着急地催促道,博士,时间不早了,我们赶紧走吧,不然要耽误我们进山考察
雪豹了。
夏勒博士头也不抬地回答道,雪豹是一种生命,考察雪豹固然重要,但是,这些毛毛虫也是一种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只有敬畏生命,才能到达天堂的路。
助手听到这里,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也弯下腰,捡起地上那一只只毛毛虫。
马路上的小车已排成长长的队伍了,许多人走下车,像他们一样,捡起马路上那一条条毛毛虫,然后送回路边的草原上。为生命让道,也是为自己搭上一条通往生命的阶梯,这是萦绕在善良的西藏人内心的一种信仰和膜拜,根深蒂固,永不磨灭。
草原上,一些美丽的花蝴蝶已经在翩翩起舞了,它们给绿茵茵的草原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看着眼前一幕,夏勒博士的眼睛里溢满了深情,只听到他喃喃地说道,青藏高原就是一架通往生命的梯子,我在这里到了心中的天堂。真的,珍惜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就是珍惜我们人类自己。
散文阅读
通往纯粹的羊肠小道
王一方
他——25岁就获得哲学、神学两个博士学位,管风琴演奏家,法兰西科学、道德和政治科学院的院士,哲学家萨特的堂叔,德国总统特奥多尔·豪斯的证婚人,大文学家罗曼·罗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终身朋友……
他就是施韦泽。他让人想到中国抗战时期来中国的诺尔曼·白求恩:一个纯粹的人。30岁的他,突然宣布将奔赴非洲丛林去当一名乡间医生,为此,他转而学医,八年后,他以医学博士身份开始了他52年的艰辛的人道主义实践生涯。
从决定到启程,八年,八年啊——
是利他主义吗?他不像唐·吉诃德向风车冲杀那样。是上帝的召唤吗?他风趣地讥笑用上帝召唤来解释他的选择的教士:“他们的听力比我好!”是出于对苦难的同情吗?他认为仅仅出于同情显得太狭隘。
与他同时代的一位作家认为:缺少历史阐释和淳朴气息的非洲比由历史学说填满的精致的欧洲更能抚慰他的心灵祈盼与饥渴。爱因斯坦也认为:非洲的事业对于我们在道德上麻木和无心智的文化传统来说是一种逃匿和摆脱,而面对这种选择的机会,个别人是无能为力的;但施韦泽是一个例外,他在对浮士德的精神依恋之中到了自身的角和责任。
他的道德祈盼、心灵饥渴,直指纯粹人生的伦理追求和实践需要,由“意会”走向了言说。1915年的一
天,他觉得自己像个“在漏船中的人,这条船不能驶向大海,必须打造一条新船……”这时,一个新词突然闪入脑海:敬畏生命。这个词似乎让他到了纯粹的彼岸。
“敬畏生命”主张生命是无条件的神圣、无条件的有价值,从而使道德纯粹求诸内心成为可能。人类原初的道德冲动与他深层次的理解随后被他拉向哲学,界定为一种“生存意志”:一种“自我的意欲生活的生命”,他毕生的利他主义的道德实践也源于这一生存意志的冲动。“当我为其他生命奉献出自己时,我永恒的生存意志便与永恒者结合,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体的。”在施韦泽看来,正是这样一种有几分神秘的“生存意志”引出了道德生活的净化与纯粹。
施韦泽似乎要说这样一个道理:在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仅有科学、技术的知识与实践无法进入纯粹的疆域,甚至不能给人类带来有益的东西。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感触:“仅凭知识和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力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话虽这么说,通往纯粹人生的路上行人寥寥。有人说:“人类不可以从两头点燃一根蜡烛。”但施韦泽坚持认为:“如果够长的话,可以这么做!”
施韦泽固然可以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这种快乐,但社会价值机器却未必能认同这类贡献。他艰苦卓绝的医疗探索与创造性实践,没能得到医学界的重视。虽然他是诺奖得主,但拿回的是和平奖。他一生中接受过数十次奖励,只获得过一次医学领域的不太出名的奖章,新锐的医学家还不时批评他思想保
守,只热衷于重复性的技术操作,不重视时新的技术成果。他的医院也一点都不现代化,但他的丛林医院在高度技术化与高度组织化的医学时代里保持了对病人个体的尊重、人性的温情,以及在适宜技术处置下的一流疗效。在他眼里,过度技术化的医学常常导致医患关系的冷漠。还是爱因斯坦理解他:“这个人的影响与其说来自令人赞叹的成就,毋宁说来自他那对通常的理智来说难以把握的整个人格。”
尽管通往道德净化、人生纯粹的世界不会有什么康庄大道,但他依然享受着这条羊肠小道上的精神风光,这就是自信,这就是个性,来自内心的纯粹的自信和个性!
(节选自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
相关链接:
①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和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联。(施韦泽《我的呼吁》)
②施韦泽十分欣赏中国那种未被破坏的“基本的”和“自然的”同时又符合理性的精神,他看重儒家思想,对道家思想感兴趣。(德·罗哲海《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开头简略提及白求恩,这样是为了引出对施韦泽的介绍并与施韦泽做类比,强调两个人在医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B.施韦泽的一生多次获得各类奖项,但在医学领域却并未受到充分肯定,扭曲的社会价值反而促使他的丛林医院坚守传统疗法。
C.宗教精神并不能准确解释施韦泽学医八年、奔赴非洲行医的原因,“生存意志”的冲动促成了他毕生的利他主义的道德实践。
D.施韦泽关于“敬畏生命”和“生存意志”的论述强调内心体验与生命意义,表达了对科学、技术的知识与实践的强烈排斥。
E.施韦泽认为,尊重生命可以使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联,而中国文化中朴素自然而又符合理性的精神也与他的“纯粹”有相通之处。
2.施韦泽放弃已有的生活,毅然奔赴非洲丛林行医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章三次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在“通往纯粹的羊肠小道”上应具备哪些品质?请结合施韦泽的事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