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结婚风俗中,有什么特的呢?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重庆结婚习俗,希望各位会喜欢!
重庆结婚习俗分享
分享一:重庆城区结婚风俗
新娘是江苏南通的,新郎是重庆大渡口区的,两地的习俗有很大的不同。在新娘家,结婚前需要一个比较隆重的婚礼策划,亲戚朋友都要到场,男方要出8-10万左右的彩礼、至少4件金银首饰。女方家长、各位亲戚都要出见面礼给男孩子。订婚1-2年之后,才会正式结婚。而重庆只有4金,没有彩礼一说,一般男方会给1-2万给女方,少的几千,不给也可以的,之后也不需要订婚,直接就结婚了。另外结婚的新房是双方出钱买的,如果男方没有钱,女方多出一点也是无所谓。结婚习俗
分享二:重庆农村的结婚风俗
结婚要结两天,第一天是杂酒,第二天是正酒(农村方言)。第一天就是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都来吃晚饭,吃完晚饭后就聊聊家常什么的,其实也就是相互的聚一下。第二天一早男方的亲戚朋友就抬着彩礼来女方,这也叫娶亲了。彩礼就看各家的经济条件,到中午12点后女方就被男方娶走了,女方的所有亲戚朋友也就跟着新娘随亲到男方去。新娘娶到家后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就在一起吃晚饭,吃完晚饭后女方的亲戚就回家,男方的亲戚就在晚上帮闹新房。
分享三:重庆土家族结婚风俗
重庆结婚风俗中,土家族衣饰特征独居风格,具记载,土家族衣饰“俗尚检朴”,“无一切奢侈之风”;“男女作苦与共,俗不尚衣冠”;土民“不尚衣饰”;“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 可见土家族衣饰具有“尚检朴”的总体特征。
哭嫁——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旧时的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
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重庆的历史文化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 巴文化,它是指 巴族和 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练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巴渝文化代表: 渝派川菜( 渝菜)、 龙门阵、 重庆方言( 渝语)、陪都文化、 川剧、 袍哥 文化、 重庆码头文化、 川江号子、 蜀绣等。
陪都文化
陪都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渝, 重庆成了 中华民国的战时 首都,成为内迁学校的集中地,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众多文艺界名流也来渝
工作定居,诸如 张大千、 胡适、 傅斯年、 林语堂、 钱穆、 梁实秋、 郭沫若、 柳亚子、 马寅初、 陶行知、 梁漱溟、 徐悲鸿、 老舍等,重庆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而学府云集的重庆文化区 沙坪坝成为当时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坝”。从这里培育出了大批人才,如 丁肇中、 朱光亚、 周光召、 邹家华、茅于轼、 吴敬琏、 丁雪松、王家声等。陪都文化也成为重庆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块奠基石。
方言文化
重庆方言,亦称重庆话、渝语,属 西南官话。狭义的 重庆言子,专指重庆人的“展言子儿”,即歇后语或陷语,于谐趣幽默里见智慧。明代,大量湖南、广东籍居民进入重庆,曾经一度占重庆市区人口的40%以上。重庆郊县依然保留移民的方言岛,渝西有大片客家话区和老湘语区,所以在语言上, 重庆方言较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硬、直、平。
民风民俗
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
由于古时候重庆地域闭塞,道路坎坷,气候湿热,巴渝人在衣食住行娱乐等生活方式与习俗上,又带有自己十分独特的彩,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带几分狡黠,幽默中带几分土俗,认真中带几分滑稽,闲逸中带几分急躁,宽容中带几分排外。
重庆有 铜梁龙灯、 綦江版画、 秀山花灯、 摆手舞、 秀山木板画等文化艺术。 [63]
城市象征
市树: 黄桷树
黄桷树系桑科,榕属,落叶乔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忍高温,耐潮湿,抗污染。自古重庆地名以黄桷冠之者众,北魏《水经注》记载:“江水又东经黄桷峡(铜锣峡)”。宋朝《图经》云:“涂山之足,有黄桷树,其下有黄桷渡”。1986年,黄桷树被定为重庆市树。
市花: 山茶花
山茶花系山茶科,常绿小乔木,花期长,抗污染,容易栽培,品种达到73种。花鲜艳,有多种颜,栽培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1986年,山茶花被定为重庆直辖市市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