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许是什么意思
几许是什么意思
。
几许是什么意思篇一《春如几许》春如幾許少年。恰似一个无忧无虑的年纪。年少。恰似一个多愁善感的年纪。我们曾经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纯纯的笑,傻傻的哭,忘了去看这个世界,也忘了自己终将长大的事实。如今,我们正直年少,回味曾经的过往,只因为年少无知。我们再也无法大哭大笑,我们忘记了曾经的大灰狼,也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模样。生活,让人成长,而成长,需要代价。我们付出的,正是那一抹新鲜的纯真与那一颗少年的心。豆蔻梢头的那些微笑,早已落了吧,剩下的只是些许的回忆,不暖不寒,恰似一杯凉白开的温度。我们曾抱怨,也曾生气,只为那些无意溜走的日子,可,又能怎样?阳光依旧暖得让人疲倦,那些花儿依旧落得满地芳香。芳郊绿遍的原野,娇红点点,只是,那些娇红,再也无法漫天飞舞,毕竟是初霋的季节。那些杨柳没有飘起来,垂着丝縧,轻轻抖动,是畏惧了霖霪么?或许吧。本该生机盎然的郊外却出奇的静默,仿佛在等待,那春的降临。不到园林,怎知春如许?我们踏遍芳郊,数遍落红,破遍青萍,可园林里依旧冷清。园林里,春如许,可如几许?没有阳光的园林,怎的芳香,又怎的热闹?那些满溪的花呢,那些闹枝头的蜜蜂呢,那些翩翩起舞的蝶呢,那些春呢?生活,收回了我们曾经的微笑,而我们却拥有了重新拥抱阳光的理由,我们的园林怎
甘冷冷清清?所以,我们要拥抱阳光。张开手心,迎取阳光,储存一丝放进我们的园林,那些盎然,就都会有另一番滋味,那是成长的滋味,那也是由少年走向成熟的滋味。年少的我们,依旧多愁善感着。曾经的少年,也渐行渐远。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园林里,依旧春如许。可如几许,那便是你心中所承载的阳光所能给予的了。我的园林里,春满满。几许是什么意思篇二《几许秋意》几许秋意白杨树金黄的彩,一直是我对秋天最深的意象。无论是曾经在栖云阁下的狭长谷底的底,还是最近一次于湟水边上的不期而遇,秋中的白杨树,总是在不意间让秋明快起来,让人的情绪饱满起来。还有一种黄,是洋槐树金的落叶。在西北的山坡,
道路旁,每到秋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就是在这个城市的巷口,那些洋槐树被一夜秋风惊扰后,满地都是金黄的落叶。微微蜷缩着的叶子,相互挤压着、相互拥抱着,等待走完季节的最后里程。对于秋天金的记忆,也源自那两面坡接天铺地的黄花。每到秋天,下过淅沥的几场雨,或者在绵延的几天阴雨后,两面坡上的黄花儿就全开了:那样地铺陈、张扬,那么地高调、高亢,那般地煌然、茂盛……只是年年秋天在称叹一番后,我还是不知它的名字。无名的花,让秋天的两面坡上是这样地让人欢喜。这是它们的天地,它们理想的怒放。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同类,他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也是默默无名,但是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生命理想,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世界的生活。秋天的彩,除了黄,还有深红、浅红的红叶。有朋友造访,在三合居喝了一壶茶后,几个人饶有兴致地转到了一处山庄。庄园的傍晚很美,有着安谧、宁静之美。这得益于这个季节,得益于远离闹市的便利。
墙角、棚架上的五叶地丁,叶子深红浅红着,与一隅的满池碧水相映成趣。重阳节刚过,阴历初十的半片月,在傍晚早早地就爬上了天空。往深处走时,在林荫下休闲的几拨人先后抬起头来,从他们的肢体形态与神情中,我感到了我们的出现是多么地不合时宜,似乎是怪我们的冒然入侵,打扰了他们正在安享的秋的宁静。故此,我们蹑手蹑脚快速离开。离开那几拨人,意外地从山林的一处豁口,我看到了山下的城市。换了一个视角,往昔城市构图方式在我眸子中彻底地被颠覆。因了那一绺红叶,那一抹树影,城市的坚硬在此时被柔顺了许多。城市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有着不同以往的美态。瞬间,我为内心某处伸出的触角感到窃喜。僵化的生活,还算是没有彻底麻痹我的心灵感知。秋天,在许多文人诗赋中,从来都是萧瑟的、悲凉的,或者是苍凉、寂寥的。可我一直以为秋天并不悲凉,悲凉的只是心境。秋天,是最丰腴的季节,它一任我们各取所需。走出山庄,回头望时,那安谧于傍晚的半片月亮,是那样地透黄透亮。几许是什么意思篇三《问渠哪得清几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几许是什么意思篇四《试问青天高几许》题图:刘旦宅先生天问图(版权:刘旦宅)试问青天高几许易轩“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读到的这篇名句时,相信许多人都像我一样忍不住会问,这个“天公”
到底有多高呢?静下来想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三言两语的事。光是弄明白“天”是什么,恐怕就足以令我们皓首穷经了。这篇短文当然也不想涉足这个过于庞大的命题,我只打算试着从人类流传下来的古老传说中的几句只言片语,结合目前已掌握的科学理论,以闲适的心态来把玩这个令人兴趣盎
然的话题,不关乎人文,也忝为科学,仅供自娱,寻一些思考的乐趣而已。《周髀》算经:天高八万里古语有云:“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日常生活体验中,人们常常以太阳代表“天”。例如中国传统的衙门壁画(“正大光明”),一般画面为日出东海,光芒四射,有一种明察秋毫、浩然正气的气势,于是老百姓就常把官员称为“青天大老爷”。很明显,这是认为太阳所在的地方,就是天上。那么天的高度,也就是太阳到我们的距离了。这个天高,自然逃不过许多能思善想的古人的关注,早在西汉年间,我们的古人就提出了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中国最古老的算书《周髀》(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就给出了可操作的方法:在东周的皇城洛阳附近立一根高8尺的竿子(称为髀或表),观测到夏至这一天正午竿影的长是1.6尺,然后根据当时的公理——“句(勾)之损益寸千里”(勾指的是日影,竿子向北或向南每移动一千里,日影会增减一寸),认为若是将竿南移16000里,就会出现“日中立竿无影”的现象。再通过作图,依据几何知识即可计算出太阳的高度(图1)。图1:《周髀》算经测量太阳距离示意图。日影,h为夏至日正午时分立在洛阳的杆子,S为太阳,l为杆影的长度,1里相当1800尺。当h = 8尺,l = 1尺6寸时,向南移动L=16000里处会出现“日中立竿无影”(即太
阳恰位于此处天顶中央),这意味着太阳的高度为:H = 80000里。(来源:江晓原“《周髀算经》:中国古代唯一的公理化尝试”)《周髀》得到的结论是:“从此以上至日,则八万里”,也就是从这立竿无影处往上看,太阳距地面的高度是8万里。书中提到的“里”相当于现在的414米,8万里约合33120千米。现在看来,这一结论比大家熟知的日地距离——1.5亿千米小得太多。同时,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
这个立竿无影处应在北回归线上,也就是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的位置。从洛阳(北纬34.5°)到北回归线(北纬23.5°)的距离大概是1223千米,而据书中数据换算的结果却为6624千米左右,比起实际距离
又大得太多。不过仔细研究一下书中的算法,我们会发现《周髀》算经其实也并不是信口开河,只是由于缺乏日地运动的正确图景,导致几何模型错误,才得到了错误的结论。主要问题出在“勾之损益寸千里”这句话上,这个“公理”的来源已不可考,很可能是古人不明白大地是球形而得出的错误实验结论。因为这一定理若要成立,必须有一个暗含的前提——天与地为平行平面。事实上,《周髀》提到的计算太阳距离的方法,也是以这个前提为出发点的,参见图 1。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太阳旋转的,而且大地也是一个球体,所以《周髀》的算法的出发点已经走偏了,此为其一。另外,如果我们把L的正确值1223km(相当于2954尺)代入图1中,可以算出H=15000里左右,结果反而差得更远了。问题出在哪儿呢?原来这是因为日地距离实在太远(1.5亿千米),所以太阳射到洛阳和射到北回归线上的光线是平行的,而不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法则也就无从应用了,此为其二。事实上,要想仅凭日影长度的变化就测量出日地距离,是十分困难的。《周髀算经》没能做到,西方的古代天文学家也没能达成,其实根据现代天文学理论,对日影长度的计算其实并不涉及到日地距离。在历史上也是如此,人类第一次直接测量日地距离,依靠的是罕见的“金星凌日”现象,而不是对杆影的测量。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惊人的巧合无论以太阳所在处为天的高度有多么符
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对于了解现代天文学知识的我们来说,它终归是不对的。太阳只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而已,漫天的繁星随便挑出一颗都比它远得多,所以“天”的高度当然也要比日地距离大得多。《西游记》等神话小说中,经常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尽管小说里给定的这两个时间常常出现紊乱,导致一些著名的“bug”。但有趣的是,如果我们以这个假设为出发点,根据现代物理和天文知识,从这句话中也可大致推断出天宫到地球的距离,也就是“天”的高度,而且结论绝对出乎你的意料!图2:网上流传甚广的“大闹天宫”图。按照“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被孙悟空打破的炼丹炉碎片,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掉到地面呢?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指出,存在一个“动钟变慢”的效应。具体解释就是,假设我站在站台上,你坐在火车里,我们手里各有一个已经对准了时
间的钟。当火车开起来之后,如果我去看你手里的钟,就会发现它的走时要比我的钟慢。而在你看来,我手里的钟也比你的钟走时更慢,当然要想明显地看到这一现象,火车速度必需接近光速才行,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可能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光速的有限性和不变性(这是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之一),观测当中由于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导致观测结果表明相对于观测者高速运动的时钟所显示的时间流逝变慢。尽管你我双方都会看到对方的钟慢了,但物理实验表明,它绝非观测造成的假象,例如,物理学家发现以接近于光速运动的粒子,寿命要比静止不动的同类粒子更长。这一效应导致的后果十分惊人,这就是著名的“双生子佯谬”:假设一对双胞胎的哥哥坐上光子火箭,以光的速度到宇宙空间去旅行一年,那么当他回到地球时,会发现弟弟已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而他自己
却只老了一岁!这个有趣的现象正好可以成为“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科学依据,如果天宫相对于我们以极快的速度运动,那么我们登上天宫,一天后再回到地球时,将会发现地上的人们已经度过了一年。这个相对速度需要多大呢?可以根据狭义相对论的公式算出来,应该为
造访的意思v=299998.8741 km/s 另一方面,天文学家已经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几乎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称为退行),并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速度越大。退行速度与距离之间通过一个称为“哈勃定律”的公式联系:v=H0×r,这里的H0是个常数,在天文学上叫做“哈勃常数”,大小大约为:H0=72 km/s/Mpc。如果“天宫”位于其他星系上,不难据此求出“天宫”的距离为:r=v/H0=299998.8741/72 Mpc≈131.2亿光年。图3:美国天文学家、星系天文学之父哈勃(右)与哈勃定律。下图为哈勃发现哈勃定律所使用的2.5米胡克望远镜。哈勃定律显示我们的宇宙正在膨胀之中,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而去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有意思的是,目前测量的宇宙的年龄约为137.2亿年,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天宫”真的存在的话,它是在宇宙诞生后6亿年时出现的,从数值上看,这也恰恰是宇宙中最早的那批星系的形成时间。换句话说,“天宫”里的神仙完全有可能是宇宙中最早出现的智慧生命!如此结论,不能不说是一个让人合不拢嘴的巧合。不过我相信,吴承恩不太可能先知先觉到早已明
发布评论